家族风波后宗馥莉首次发声,三句话表明立场

2025-08-27 17:10  头条

7月,三名自称是宗庆后"非婚生子女"的人,分别在香港和杭州两地法院提起诉讼,目标直指高达21亿美元的离岸信托资产和海外豪宅。

一夜之间,娃哈哈不再只是一家卖饮料的公司,它成了家族恩怨、财富传承和舆论风暴的中心。

紧接着,7月17日,杭州市上城区财政局公开表态,宣布成立专班介入处理这起遗产纠纷,但官方罕见出手,却更让事件走向扑朔迷离。

时隔一个多月,宗馥莉终于回应,三句话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不认同'宗馥莉时代'这个概念,但我必须推行我的决策。"

"组织调整是娃哈哈走向职业化的必经之路。"

"诉讼请求中并未涉及娃哈哈集团股权。"

宗馥莉一开口就否定了外界动辄冠以的"时代论",这很聪明。她不是在否定自己,而是在否定一种过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方式。

娃哈哈从来不是靠一个人做起来的,将来也不能只系于一人之身。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站在父亲宗庆后亲手打下江山的基础上,任何激进的自以为是都可能引来反噬。

但她接着说,"我会推行我的决策,搭建我的团队"。它意味着,尽管她尊重历史,但绝不会被历史捆绑。

从2024年接任以来,她所做的组织调整、人事换血,被很多人解读为"削藩夺权",但她把它定义为"职业化升级"。

说白了,就是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以贡献论英雄,而不是以血缘论高低。

这不只是企业管理的话术转变,更是一场理念的革命。

宗馥莉试图把娃哈哈从一个家族标签浓厚的传统企业,推向一个现代化、专业化的公司治理结构。

而这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从"谁的孩子谁管"变成"谁行谁上"。

接下来的"股权不让,信托可谈",明显是针对日前的继承人纠纷。

宗馥莉明确表示,杜建英一方在杭州中院的诉讼中"并未涉及娃哈哈集团股权"。

这句话信息量极大,她实际上划下了一条红线:公司控制权,没得谈;但信托资产和海外财产,可能还有商量空间。

这是一种典型的"以退为进"策略。

她知道舆论和法理的天平正在自己这一边。

要知道,宗馥莉从小长在娃哈哈、工作在娃哈哈,从车间到董事会,她是一步一步走上来的。而那三位突然冒出来的"弟妹",除了血缘关系和法律文件,缺乏情感根基和公众认同。

但她也没有把话说完。

关于信托基金的具体处置方式,她选择暂不回应。

这留白的艺术,恰恰体现了一个成熟掌舵者的沉着。她既守住了底线,又未彻底激化矛盾,还给后续的协商或法律裁决留了回旋余地。

而相比之下,杜建英及其子女的做法,则显得急躁而短视。他们试图通过诉讼突击家族财富,却未曾想到,真正难以撼动的不是股权比例,而是人心向背与企业认同。

说到底,宗庆后去世后,家族治理与财富传承问题突然爆发,不是偶然,而是长期隐匿问题的总暴露。

有传闻称,宗庆后生前可能并未妥善处理好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与情感归属问题,这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而从杜建英这一方来看,选择在宗庆后离世后迅速发起财产争夺,尽管合法,却难合情。

尤其令人遗憾的是,这场官司把娃哈哈拖入了舆论泥潭。

一家本该聚焦产品、市场、创新的企业,被迫频频回应家族丑闻、股权纠纷、信托诉讼……

而这些本可内部处理的问题,如今变成全民吃瓜的连续剧,伤害的不仅是宗家的声誉,更是娃哈哈这个民族品牌多年积累的公信力。

杜建英作为母亲,如果真的为子女长远计,不应选择对簿公堂、舆论施压的方式撕裂家族与企业,宗庆后若在天有灵,恐怕也会为未曾预料到的身后纷争感到愧疚。

一个企业的传承,从来不只是财富的转移,更是使命、责任与价值观的交接。

而在这一课中,所有人都该补考。

虽然宗馥莉用三句话暂时稳住了局面,但她面临的挑战远未结束,家族纠纷尚未尘埃落定,企业管理转型刚步入深水区,市场也不会停下脚步等待一个巨头慢慢整理家务。

但或许正因为经历过这场风波,娃哈哈反而有机会真正走向成熟。

毕竟,一家企业能否长久,并不取决于有没有家族纷争,而取决于它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一个被广泛认同的价值理念,以及一个敢于直面问题、带领企业战胜危机的优秀领导者。

而好的一方面是,宗馥莉正在做这样的事。

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无糖饮料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8.6%快速增长至2025年的41.3%,传统含糖饮料面临巨大压力。

并且,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崛起带来全新的市场格局,95后和00后消费者更加注重健康成分和品牌价值观,这对传统品牌提出全新要求。

娃哈哈虽然凭借AD钙奶等经典产品保持着一代人的情怀,但如何吸引年轻消费者成为迫切任务。

据资料显示,2025年娃哈哈研发投入较2024年增长23%,新产品上市数量增加8款,明显加快了创新步伐。

未来,娃哈哈如何既保持家族企业的特色优势,又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摆在宗馥莉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