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急疯了,当着全世界的面,喊话欧盟不许靠近中国,信号强烈

2025-04-17 16:21  头条

在对华继续加征关税后,美财长贝森特表态称,不允许其他国家与中国结盟,结果他话音刚落,就有28国向中方靠拢,马云6年前的表态一语道破玄机。那么,美方此次关税有何意图?国际社会的反应又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4月初,美国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对等关税",声称这是解决贸易逆差的"必要手段",然而,当地时间4月9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对75个未采取报复措施的国家暂缓加征关税90天,并将税率降至10%,这一转变被外界解读为美国在压力下的妥协。贝森特解释称,此举是为了"创造谈判杠杆",但市场普遍认为,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股市剧烈波动才是政策转向的主因。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此次特别将中国排除在暂缓名单之外,并单方面将对华关税提高至125%。贝森特直言不讳地表示,美国希望"集中力量对付中国",甚至威胁要将中国公司从美国交易所除名,同时警告其他国家"与中国结盟等于自取灭亡"。

然而,这种分化策略并未奏效,加拿大随即宣布对美汽车征收25%关税,欧盟27国也投票通过对美国商品加征25%的反制措施,覆盖钢铁、农产品等关键领域。这些举动表明,美国的传统盟友已不愿为华盛顿的单边主义买单。

同一天,中国在WTO货物贸易理事会紧急会议上获得广泛支持。日本、韩国及多个欧洲国家公开批评美国的单边关税政策,认为其破坏多边贸易规则。同一天,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抵达北京,开启为期三天的访华行程,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西班牙此访被视为欧洲对华合作的风向标。分析来看,欧盟敢于对美国强硬加税,正是基于与中国在绿色经济、数字转型等领域的合作前景。

当然,中国的"朋友圈"远不止欧盟。东南亚国家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中国深化产业链整合;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额在2024年突破2400亿美元;印度与中国就边境问题达成共识,并计划恢复直航。这些合作并非偶然,而是中国长期坚持互利共赢的结果。正如王毅外长所言:"中国的发展基于与各国共同利益,不搞阵营对抗。"

与此同时,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也展现出清晰的应对思路。4月10日12时01分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84%关税,并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这些措施并非情绪化反应,而是精准打击美国农业、科技等关键领域。另一边,中国通过WTO机制维权,成功获得160多个成员国的关注,将美国违反国际规则的行为置于多边框架下审视。

有分析认为,中国敢于反制美方关税霸凌的底气源于两方面:一是庞大的内需市场。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万亿元,14亿人口的消费升级为全球经济提供稳定动力;二是技术自主能力的提升。在芯片、新能源等领域,中国企业正逐步突破"卡脖子"难题。例如,华为2024年智能手机全球市场份额重回前五,国产光刻机实现28纳米工艺量产,这些进展削弱了美国技术封锁的效果。

就在关税战逐渐白热化之际,一个6年前的访谈也在被刷屏--早在2019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便断言:"贸易谈得好,就做点外国生意,贸易谈不好,那就做14亿人的生意,中国的市场足够大。"

有分析指出,马云的判断揭示了博弈的本质:全球化时代,单一国家的胁迫难以撼动多元合作网络。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成本,最终由本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据美国智库测算,125%的关税将使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增加上千美元,而中国通过扩大开放、深化区域合作,将压力转化为结构升级的动力,这种战略纵深,恰是特朗普政府"焦虑施压"的根源。

总的来说,关税战的喧嚣背后,是一场关于国际秩序主导权的较量。美国试图以旧规则维系霸权,却陷入"失道寡助"的困境;中国坚持多边合作,以发展韧性赢得伙伴,马云口中"做好自己"的朴素智慧,恰是中国应对挑战的缩影。当28国选择向中方靠拢时,历史的天平已在悄然倾斜,未来的全球格局,必将在合作与分裂的碰撞中,走向更均衡的多极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