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克里米亚危机:冲突的导火索
2013 年底,乌克兰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即 "欧洲广场" 运动。这场运动的起因是乌克兰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转而加强与俄罗斯的关系。
这一决定引发了乌克兰国内亲西方势力的强烈不满,他们走上街头,要求亚努科维奇下台,并推动乌克兰与欧盟的一体化进程。2014 年 2 月,亚努科维奇政权倒台。
在此背景下,克里米亚地区的局势迅速升温。克里米亚地区多数居民为俄罗斯族,对乌克兰新政权的亲西方倾向存在担忧。
2014 年 3 月,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超过九成投票者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随后,俄罗斯正式宣布克里米亚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
这一事件引发了乌克兰以及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乌克兰认为俄罗斯的行为是对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侵犯,西方国家则纷纷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俄乌关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
(三)顿巴斯战争:冲突的延续与升级
在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地区(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也爆发了武装冲突。当地的亲俄势力与乌克兰政府军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亲俄势力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宣布成立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和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并与乌克兰政府军展开了长期的对抗。
这场冲突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得乌克兰东部地区陷入了长期的动荡之中。
在冲突初期,乌克兰政府军在军事装备和作战经验上相对占优,但亲俄武装得到了俄罗斯的支持,包括军事装备援助以及部分俄罗斯军人的参与。
双方在顿巴斯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线犬牙交错。
2015 年 2 月,俄罗斯、乌克兰、法国和德国在明斯克签署了《明斯克协议》,旨在实现停火并推动和平解决冲突。然而,该协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双方多次违反停火协议,冲突时有发生,顿巴斯地区的局势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