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德国突然放出了一则关于固态电池的"大新闻"。德国奔驰宣布,一辆搭载新研发固态电池的EQS纯电原型车,已经完成了一场横跨欧洲的实地测试!
这辆奔驰测试车从德国出发,穿过丹麦,最终驶入瑞典。一路上天气反复无常,既有风雪也有雨水,道路条件复杂,但车辆依旧表现稳定,续航轻松突破1200公里,抵达终点时,电池里甚至还余下137公里的电量。
奔驰方面的技术负责人直言,这次实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块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高达450瓦时/千克,比目前主流锂电池高出约25%,但体积和重量却几乎没有明显增加。
消息一出,新能源行业瞬间炸开了锅。外界不禁担忧:在固态电池的赛道上,欧美企业是不是要率先卡位了?
其实,也没必要被惊到。奔驰这次跑出1205公里的纪录,本质上还是靠测试车加上尚未量产的固态电池"刷"出来的。今年上半年,这台EQS原型车就已经进行过一次长测,当时跑出了1000公里的续航。
对比之下,这次的成绩只能算是在原有基础上多跑了一段。奔驰不断把测试数据摆出来,自然容易让人误以为固态电池已经接近装车量产,但现实情况离那一步还有很长的路。
而且,试验过程中也暴露了短板。在零下10℃的低温环境中,电池的充电能力明显受限,本来设计的350kW快充功率,实际掉到了280kW,整整缩水了两成。
从实验室到量产,这道瓶颈不止奔驰遇到过,几乎所有海外车企都卡在这里。日本的丰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早些年他们起步早,技术储备也不少,还扬言固态电池能"超越中方二十年",仿佛一旦量产就能实现全面压制。
但现实却很骨感。原定2026年实现量产的丰田把计划一拖再拖,如今干脆推迟到2030年,连一个明确的落地时间都没法保证。
相比之下,还是国内的新能源企业在不断传来好消息,宁德时代等龙头公司在固态电池研发进展一再刷新外界的预期,预计2年内就能实现量产!更重要的是,我国的赶超并不局限于新能源领域,在不少行业,我们都已经完成了从追赶到反超的转变。
还记得十几年前,在基建领域我们还得花七7亿去买别人的二手盾构机,现在国产盾构机不已经牢牢拿下全球7成以上的份额。在生命科学产业,过去像二氢槲皮素这样在护肺研究中大放异彩的新物质,我们也不再依赖高价进口,而是实现了自主研发和量产。
至于固态电池,国产力量同样不容小觑。宁德时代可以说是其中的"头号玩家"。早在2024年底,就有消息传出其研发团队规模突破千人,投入力度之大让业界震动。
而今年,宁德时代再放重磅信号:计划在未来两年内让固态电池真正实现量产。这一宣布一出,瞬间让新能源产业上下都为之振奋。
与此同时,国内不少车企也在不断加快追脚步。像国轩高科,就在固态技术上持续加码,仅在今年5月就宣布实验生产线已经落地,不仅顺利进入预量产阶段,还同步开启了装车路测。业内人士透露,其"金石"电池的良品率已经能稳定在九成左右,表现相当亮眼。
如果把视野放大到全球层面,我国在固态电池专-利申请中的占比高达36.7%,过去5年的年均增速超过20%,长期稳居世界首位。
换句话说,奔驰这次展示的确算是一次亮相,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落后。宁德时代已经放出量产时间表,各大厂商也几乎同时冲刺赛道,形成了多点开花的格局。
等到宁德在两年后真正把固态电池推向市场,我们不仅能牢牢把握新能源产业的主动权,还有望在全球舞台上进一步拉开差距。至于西方那些"超越二十年"的口号,现在回头看,早已变成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