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印巴冲突虽说以极短的时间结束了,但莫迪显然不愿意就这么放弃。
5月17日法新社报道,印度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集结了50万兵力的同时,还派遣了4000名退伍军人充当"静态警卫"。
美媒也分析称,印方的意图绝不只是克什米尔这么简单,而是要将战局再度扩大化。
如果莫迪能听懂中方4个月前的发言,可能就不会动这份心思了。
印度想把中国拖入战局
印巴冲突断断续续地持续至今日,其实我们都能明显感受出莫迪的意图。
很多人以为克什米尔就是印巴两个国家的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且不论克什米尔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单看它所在的位置就很重要。
因为有克什米尔地区的存在,中国的新疆和西藏得以与南亚连通,大大缩短交通运输速度。
倘若克什米尔地区被印度全部占领,中巴两国的边境线就会大大缩短,我们不仅少了一个西南方向的门户,也需要花更多心思提防印度。
而印度显然也是这么想的,在这次印巴空战受挫之后,印度军方就一直在说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防空系统,大有心不甘情不愿的意味。
5月19日,中方就这件事给予印方明确回应,称中方很重视印巴关系,对印巴局势一直保持客观公正立场,并愿意继续为实现全面持久停火发挥建设性作用。
换句话来说,就是印度想怎么做都行,只要安安稳稳地和周边国家做生意,不惹事,我们有没有向巴方提供装备也就无关紧要了。
可一旦印方再想挑起冲突,那么中方也很愿意从中斡旋,调停冲突、化解矛盾,立场也是一贯的,公平公正。
只可惜,印度的野心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他们的实力增长都赶不上自己的野心。
从"不结盟运动"到"全球南方",印度一直致力于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话事人"。
可印度当年在拿着先进的苏式装备和美式装备时,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都打不过解放军手里的56系列步枪,如今即便花高价买了法国"幻影"战机,也被中国10年前的战机完全压制。
印巴冲突明明已经停战,可印度仍然拉了50万大军陈兵边境,还含沙射影地说中国给巴基斯坦提供武器装备,中巴经济走廊对中国来说又如此重要,莫迪想将中国拖入战局的意图已昭然若揭。
知名军旅作家金辉就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印度明明占有如此庞大的土地,却整天把精神寄托在物质实利上,天天想着和中国叫嚣,真是个相当无趣的对手。
然而印度在指责中方给巴基斯坦提供武器装备的同时,却没想过中方几个月前的霸气发言。
莫迪的思想落伍了
今年1月份,美国又在联大上指责中国援助俄罗斯。中方代表霸气回应道:
"今天我可以说得更直白一些,如果中国真的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补给,战场的局势早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很明显,莫迪不仅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国的实力,也没有将耿爽的发言给听进去。
这次印巴空战虽然以印军的草草退场收尾,但在西方媒体看来,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现代空战,给以后得战争规模打了一个样。
如果我们站在非五常国家的视角来看这件事,一个国家能一口气出动125架当今最先进的一批战机,进行一场持续一个小时的空战,这几乎可以被称为当代规模最大的一场空战。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莫迪的思维还停留在二战时期,以为只要飞机派得多就能拿下胜利。
可此时并不是二战,巴基斯坦防空设备也不是德国柏林的防空塔。正如巴方在5月19日底气十足地对印方发出的警告:
"巴基斯坦不是巴勒斯坦,印度也不是以色列。"
前面已经说过,印度国内其实存在着很多社会问题。就像很多在印博主拍摄的视频一样,印度军队因为经费和文化习俗等因素,单兵战斗力其实远不如"中械"化的巴基斯坦。
某种意义上来说,莫迪其实和特朗普很像,都拥有极强感染力的演讲天赋,可以极大地带动印度民众的情绪。
所以即便包括阿米尔汗这些我们熟知的公众人物,对印度的社会和政治都没有太高的期望,只因为有莫迪的"鼓舞",最终也算是维持住了表面的和谐。
唯一的一个问题,就是印度全国上下对其他国家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比如莫迪抨击国大党让民众吃不饱饭,可他自己却能让选民们有饱饭吃,以至于让印度社会都认为自己过得比中国人都好,出现了上海的发展比不上孟买这类错误认知。
经济上如此,军事上也不会有太多改善。
印度空军的"配置"看似豪华,预警机是以色列的,战斗机是法国的,还有大量苏式和美式装备,算是把纸面实力给拉满了。
但为题就在于,莫迪的思路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量大取胜",完全没有考虑过现代战争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只以为是中国提供给巴基斯坦多么先进的装备,却忽视了使用装备的人也很重要。
不过要是换位思考,莫迪或许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管理好已是千疮百孔的印度。
根据在印度投资建厂的中国企业者所说,莫迪就任前印度社会的治安比现在更差,农民耕作和生活条件也比现在糟糕得多。
也可能是这些虚假的繁荣,造就了莫迪如此落后的军事思想,进而让他误以为自己已经能实现所谓的"印度梦"。
只希望莫迪能仔细考虑考虑中方几个月前的警告,让这次印巴停火能持续更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