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林时代控股下属上海国林源诚物流、国林良谷实业原负责人张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暴露出林业国企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廉洁风险。作为中林集团"双碳"战略的重要实施主体,涉事企业承载着森林碳汇开发、生态产品运营等新兴业务,张杰案不仅揭开传统林业企业腐败的旧疾,更警示着绿色经济新赛道上的监管挑战。此案由中林集团纪委与宣城市监委联合查办,标志着央企与地方纪委监委协同反腐机制进一步深化。
一、林业产业链腐败的"新旧交织"特征
张杰曾同时掌控物流与实业板块,其腐败行为可能贯穿"资源获取-仓储运输-产品变现"全链条。林业系统腐败长期集中于林木采伐指标分配、林地流转等领域,但随着生态价值转化提速,腐败风险正向碳汇交易、林权抵押等新场景蔓延。2023年中央巡视指出,部分林业企业存在"虚构碳汇项目套取补贴""违规操作林权融资"等问题。张杰所在的国林良谷实业主营竹木深加工,其掌握的原料采购权、生产配额审批权易成寻租工具;国林源诚物流则涉及林产品仓储运输,在运费定价、合作伙伴选择中存在利益输送空间。此类"传统+新兴"权力交织点,成为林业国企腐败的高发区。
二、混改背景下的"影子公司"利益输送困局
涉事企业上海国林源诚物流、国林良谷实业均为混合所有制企业,这类企业在引入社会资本过程中,若治理结构不完善,极易成为腐败温床。张杰作为国有股权代表,可能通过三重路径谋私:一是利用合资公司"防火墙"特性,将国有资产转移至关联私营企业;二是在供应链环节与特定民营企业达成"默契交易",如高价采购关联方设备;三是虚构绿色项目骗取政策性资金。类似手法在近年林业领域屡见不鲜,如某省林业投资集团副总通过控股的PPP项目公司,将2.3亿元生态修复资金转入个人控制企业。此类案件暴露出混改企业"国有控股不控权"的治理缺陷。
三、"绿色反腐"需构建全链条数字监管体系
针对林业国企腐败新动向,亟需创新监督手段:在资源管理端,推动"智慧林业"平台建设,运用卫星遥感、区块链技术实现林木采伐、碳汇计量全流程可追溯,安徽省已通过该系统发现23起违规占用林地案件;在资金流动端,建立生态项目资金穿透式监管机制,对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资金实施"来源-审批-拨付-使用"闭环监控;在权力制衡端,严格执行林业国企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分离资源审批权与经营权。中林集团2024年推行的"纪委书记异地派驻""重大林业项目廉洁评估"等制度,正为行业提供实践样本。
张杰案的查处,彰显了中央对绿色经济领域腐败"零容忍"的态度。随着"双碳"战略深入推进,林业国企承载的生态价值转化功能愈发重要。唯有将反腐防线前移至林业资源资本化、生态产品货币化的每个环节,才能确保绿水青山的"生态账本"不被权力染指,真正实现绿色发展的廉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