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一则消息引发各界关注:97岁的李嘉诚以预录短片形式参与发布会,用普通话发表约4分钟致辞,宣布李嘉诚基金会和新加坡淡马锡旗下信托基金会,将Histotripsy肿瘤临床试验引入新加坡,并向当地两家医院提供该治癌仪器。这一技术利用高强度超声波无创粉碎癌细胞,无需辐射或手术消融,听起来十分先进。但不少人心中也产生疑问:为什么这项技术没有优先引入国内呢?
其实,李嘉诚并非首次涉足医疗慈善领域。早在2024年,李嘉诚基金会就已向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及养和医院捐赠三套Histotripsy系统,自同年9月第一部机器到达香港后,已有50名患有肝癌的病人成功接受了治疗 。从这来看,他对推动先进医疗技术应用是有行动的。可令人费解的是,此次却选择将技术引入新加坡。
有人猜测,这或许与近期李嘉诚旗下商业动作引发的舆论风波有关。3月,长江和记实业宣布将旗下43个国际港口以228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这一交易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舆论普遍认为此举"漠视民族大义",被扣上"损害国家利益"的帽子 。在此敏感时期,选择捐赠新加坡医院,难免被质疑是转移视线、重塑形象的公关策略。
从国内医疗现状来看,癌症治疗需求庞大,先进技术的引入无疑是雪中送炭。国内癌症患者基数大,很多患者面临治疗手段有限、治疗效果不佳的困境。若该项技术能引入国内公立医院,通过医保等政策支持,可及性将大大提高,让更多普通患者受益。但目前看来,这项造福患者的技术却与国内失之交臂,着实令人惋惜。这背后究竟是商业考量、国际关系因素,还是其他隐情,我们不得而知,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先进医疗技术落地国内,为癌症患者带来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