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近,大寒节气也在悄然靠近,天寒地冻的气息似乎早已弥漫开来。
都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但立足时下,还真算得上是全年最冷的一段时间。
听过一句有趣的农谚,"大寒在月尾,春节雨雪连。"今年看这日子,大寒挨着十五不说,春节估摸着会热闹不上去,却分外寒意袭人。
这样的冷清年,怕是出门拜年都嫌腿发抖。听起来是不是直让人打哆嗦?
提起大寒,乡间流传着许多精妙生动的话,这些句句精准的智慧来源于老祖宗对自然万千细微之处的洞察。
再比方说,"大寒在月头,春节不穿袄。"意思还不是挺明白,要是大寒节气赶在农历月初,就说明春节时候天气转暖,较为宜人。可惜今年这帐算下来,大寒撞了月尾,似乎就是个铁证:寒冬不变脸,红包还是捂着厚棉袄去拿吧。
平心而论,每年这个时候,大寒多少都给人一种特别的"仪式感",标志着一年寒冷时节的巅峰位置。
这之后,天气将逐渐掀开温暖的帘子。但就眼下来说,衣柜里的秋裤棉靴,一件都不能落下。
实际上,"小寒"比"大寒"早几步登场,是寒冷主旋律的小序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小寒有诗云:"月初结冰,雁北鼠大藏。"至于大寒,那可是冷风割面、天冻地裂的代名词。
据呼吸道疾患统计,这时节也是医院门诊最忙碌的时候,可见身体抗寒免疫力也要好好保养。
你若问小寒和大寒哪个更冷?倒真不是绝对定论,小寒像个寒流放出的前奏乐章,而大寒堪称严冬压轴的最强一击。
至于大寒的具体表现方式,那就精彩到睁不开眼睛了:树枝上一片白霜挂着幽静又尖锐的寒意,水泽冰封得更牢固,像极了透明的铁盔甲。
从天上下来的大鹅毛雪,撒在乡野田间,仿佛银光点缀的大地舞台。
古人对此总结得贴切又形象,说什么"鸡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听着文雅细腻,道理却通俗易懂。这句句描绘的,不正与我们如今看到的冻河冰湖镜花水月何其相似?
也别总认为大寒只是一个"冷"字笼统盖住了整幅图景,细想的话,反而是它蕴含了无限生机,被冰冻中的河流、停滞的荒野悄然孕育。
性命顽强的种子藏进土壤深处,生命里的力量其实从未有丝毫减退。
正所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大寒过后,新年伊始,便是草木萌动之先兆,天地间一派万物复苏,再冷的冬季过后,也拦不住蓬勃生机的呐喊。
当然,回头一想,这股寒风到底是不是哪个农谚里预言的那么魔咒般灵验,其实未可知。
说到底,这是老百姓对气候变化的一份未雨绸缪以及寄托心灵的生活哲思。
至于应对寒冷,你说保暖措施重不重要?那自然是把自己裹成粽子再去风里蹚,老人孩子就让厚被窝包紧为妙。别等直冒鼻涕才哎哟着懊悔!
总而言之,今年这大寒节气像约好似的凑日子接近日历尾部,咱也做好心理准备添衣加被。
普天下人无论南北地界,将迎接一次深度体验的"抖筛子式冷冬"。
好在之前多少年呢,大家也并非一路暖阳走到底。
都说"天有不测风云",不管气温升降幅度如何,团圆祈福才是新春主角,冷归冷,年的那几分火热年味,总会荡漾在人群之间。
最后借用一句话沉淀主题:自然四季交替,冷暖不为谁迁就,但人心只要向暖,纵使凛冬将至,也能自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