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峰:“中国行,印度也行!”哎,到底行不行啊?

2025-05-18 09:31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钱峰】

最近美印关系看点很多。前脚还在"亲密互动",后脚就上演"互怼大戏"。印度一边否认在"朱砂"军事行动前与美国通气,说近期停火也没有美国的事,另一边考虑实施关税反击,转脸又说要考虑零关税,美国则一边在印巴之间玩平衡,另一边又施压印度开放市场,还埋怨苹果怎么能进军印度市场呢?

这对长期标榜"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到底出了啥状况?美印关系来到转折点了吗?

军事行动:印美"战略信任"在哪里?

5月7日凌晨,印度实施"朱砂行动",对巴基斯坦境内目标实施空袭,打击地区深入巴方腹地,甚至波及到巴基斯坦陆军总部拉瓦尔品第。冲突的剧情堪称南亚的"熟悉配方":印度一如既往地指责巴方支持恐怖主义,并用军事行动来教训巴方。巴基斯坦则予以驳斥,并在印军突袭后很快对等反击,以此严厉惩罚印军侵略行为。

期间,一些涉及印美关系的细节值得关注,令人寻味。

细节一,印度在发动军事行动后,新德里刻意强调"此次行动未经与美国事前磋商"。虽然此举有出于行动保密的技术考虑,从军事角度似乎可以理解,但从战略角度看,美国多少肯定有想法。毕竟美国在过去印巴冲突时还是相当关心的,更不想让印巴这两个拥核国大打出手,从而引爆南亚核危机。

如果这么重要的事都不提前知会一声,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真正价值几何?不难看出,一方面,这表明印度对美国的"信任"是有上限的,对美国提前跑风漏气存在担心。另一方面,在大国之间善玩平衡术的印度,不能显得与美国关系太近。在军事行动上刻意保持自主性,有利于塑造"独立大国"形象。

细节二,9日美国副总统万斯接受采访时表示,美方态度是"希望事态尽快降级""不会卷入一场从根本上说不关我们的事"。万斯的表态排除了华盛顿介入印巴冲突的可能性,多少反映出本届政府在外交事务上"美国优先"的理念。

而对印度来说,自恃军力国力远超巴基斯坦,美国若支持固然是"锦上添花","不介入"更无碍大局。况且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新德里是历来不欢迎甚至排斥任何大国介入的。

细节三,11日,特朗普忽然先于印巴两国官方宣布印巴停火后继续揽功,称他通过经贸问题诱压双方,停火归功于其外交努力。12日,印度外交部反驳称停止一切军事活动的协议是与巴基斯坦直接达成的。在印巴达成停火前的一系列高层接触中,印从未与美方讨论过贸易问题,变相否认美国发挥的作用。12日,莫迪冲突后首次发表公开讲话,也只字不提美国。

是特朗普"添油加醋"还是莫迪有意隐瞒,究竟哪个更靠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某种程度上,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此加大了印度国内不少对印美关系的质疑声浪,以及对特朗普的不满情绪。因为在他们看来,特朗普的说法容易让印度民众产生误解,认为印度在未彻底战胜实力较弱的对手(巴基斯坦)时,就迫于外部压力仓促停止对抗。一旦这种舆论形成,莫迪将被置于不利境地。

印度前驻华驻美大使拉奥琪的说法就比较有代表性,她认为印度近年来已经调整了外交政策,将自己定位为美国在该地区的关键伙伴,同时越来越愿意扮演制衡中国的角色,但现在印巴"又一次被强行联系在一起"。

关税摩擦,印度选择"硬刚"美国?

如果说印度在军事上的"硬气"是态度,那么贸易领域的"反击"就是行动了。

据印度媒体报道,5月13日,印度政府向世贸组织发出通报,称将对美部分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在向世贸组织提交的文件称,印度认为"美方自3月对进口钢、铝产品加征25%进口关税"已严重影响印总价值约76亿美元的输美产品。因此,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印方作为回应有权暂停履行部分关税优惠义务,并对自美进口的部分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

截止目前,印方暂未公布报复性关税的具体商品清单,仅表示"若美方拒绝磋商且维持现有关税",报复性关税最早6月正式施行。

值得关注的是,早在4月初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政策后,印度第一时间对美示好,承诺降低美商品关税,增加能源、军备等美产品的进口量,以便顺利推动与美双边贸易协定谈判,并没有出台相关反制措施。

其原因无外乎印度认为美对印征收的关税较其他国家少,这是对印利好,印度甚至还有借机抢占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对美成衣出口份额,扩大对美成衣出口量的念头,而且在中美关税战升温的背景下,这何尝不被新德里视为即将迎来制造业发展的"春天"呢?

为何印度表态转为强硬?

与此前相比,印度目前态度转变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国内经济压力、美印谈判僵局、中美关系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多重压力下的策略调整。

首先,美国关税政策的实际冲击。在印方看来,尽管此前主动降低美国哈雷摩托车、波本威士忌等美国商品关税,但特朗普未给予实质性让步,反而在3月12日宣布对所有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并于5月5日签署行政令,计划对进口药品加征关税,以推动本土药品制造业回流。

作为全球最大仿制药出口国,印度担心美国借关税谈判施压,迫使其在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等议题上妥协,这直接威胁印度"世界药房"的产业根基,对印度形成削弱其价格竞争力、挤压药企的市场份额的双重压力。印度的妥协未达预期,经济压力迫使新德里转向强硬反制。

第二,双边谈判可能陷入僵局。据媒体报道,在与美国谈判的第一阶段协议中,印度已提出将60%对美关税降至零,同时为印度从美国进口的近90%的商品提供优惠准入,但谈判仍未取得突破。

此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在3月底发布的《2025年国家贸易评估报告》中,将印度列入名列中国、欧盟之后"重点观察名单"第三位,指责其贸易政策损害美国利益,包括在高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方面,印度对农产品、汽车、电子产品实施高关税和进口限制;在服贸方面,对保险、零售、法律服务等领域实施外资股权限制;在数字税方面,对跨国科技公司征收数字服务税。

第三,国内政治经济的刚性约束。随着2024年重要地方选举的临近,保护本土就业成为政治正确。继续对美妥协让步可能会引发选民反弹,不利于印人党选情,而在关税政策上表态强硬,既能彰显"爱国者"形象,又可回应国内产业界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强硬诉求。

第四,中美关税谈判进展的刺激。"中国因素"虽未直接促使印度对美强硬,但中美关税降级和区域供应链竞争为印提供了调整策略的外部环境。中美日内瓦会谈后,美国大幅削减对华关税,这一"出乎意料的转向"被印度视为国际博弈格局变化的信号。

有印度智库认为,中美缓和可能削弱美国对印施压的专注度,同时释放出"经济实力决定谈判地位"的信号,客观促使印度更坚定地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中美关税缓和后,印度也想通过此举释放"自主外交"信号,争取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拓展空间。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特朗普,莫迪这次的"熊抱外交"还能起作用吗?

美印谈判火热进行中

目前美印贸易谈判仍在进行之中。前者在特朗普治下,自诩"交易型"高手,而后者可是国际谈判中出了名的头号"难缠玩家"。可以想见,双方围绕关税、市场准入等问题少不了唇枪舌剑,折冲樽俎。

这几天,为谋求最有利于己的交易成果,双方又在释放不同信息。5月15日,特朗普在卡塔尔表示,印度已同意不对美国商品收取任何关税。当天,特朗普在多哈与企业高管会面时表示:"在印度销售产品非常困难,但他们向我们提出一项协议,基本上愿意不向我们收取任何关税。"

特朗普并未透露更多细节,也并未表示美国是否将降低对印度关税或对印零关税。但当天,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则迅速反驳了特朗普关于印度提出"基本零关税"贸易协议的说法,强调印美之间的贸易谈判仍在进行中,尚未达成最终协议。苏杰生指出,任何贸易协议都必须互利共赢。

目前,美印摩擦更多仍是战术层面的讨价还价,在应对中国等众多战略目标上,美印两国仍存在高度共识和共同利益。具体到贸易协议,印度会在保护本土产业、加强对美出口以及融入全球供应链之间谨慎权衡,而美国也将会考虑其"印太战略"中印度的特殊价值,将地缘因素纳入到今后的协议之中。因此这种基于现实政治的"交易型伙伴"肯定还将持续,从而继续影响和塑造"印太地区"安全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