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对原产于印度的进口氯氰菊酯实施反倾销措施,税率48.4%-166.2%
2025年5月7日,商务部发布重要公告,决定对原产于印度的进口氯氰菊酯实施反倾销措施,自当日起,相关进口经营者需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缴纳48.4%-166.2%的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5年。这一举措在化工和农业领域引发广泛关注,背后是严谨的调查流程与复杂的市场背景。
氯氰菊酯作为一种重要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农业和卫生领域应用广泛。它能有效防治棉花、果树、蔬菜、烟草、玉米、花卉等作物上的害虫,凭借触杀和胃毒作用,与害虫钠通道相互作用破坏其神经系统,从而达到杀虫目的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氯氰菊酯生产国和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显著份额,其出口量远超全球第二大出口国。
此次反倾销措施源于一年前的调查。2024年5月7日,应中国国内产业申请,商务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依法对原产于印度的进口氯氰菊酯发起反倾销调查。调查机关围绕被调查产品是否存在倾销及倾销幅度、是否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及损害程度,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展开全面调查。在调查进程中,商务部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世贸组织相关规则,广泛听取各利害关系方意见,充分保障各方合法权利,力求客观、公平、公正。
通过深入调查发现,2019 - 2023年期间,印度出口至中国的氯氰菊酯数量和市场份额大幅攀升。与2019年相比,2023年出口数量增长75.79%,市场份额从49.25%跃升至71.47% 。与此同时,价格却大幅下降,2019年印度出口至中国的氯氰菊酯价格为89675元/吨,到2023年降至51950元/吨,下降幅度达42.07%。这种大量低价出口的行为,导致中国氯氰菊酯产业同类产品市场份额持续下滑,中国企业被迫以低于正常价格定价,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对中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符合倾销的特征。
2025年1月7日,商务部发布初裁裁定,初步认定被调查产品存在倾销,国内氯氰菊酯产业受到实质损害,且两者存在因果关系。初裁后,调查机关进一步深入调查,最终认定原产于印度的进口氯氰菊酯存在倾销,国内产业受到实质损害,且二者存在因果关系。根据《反倾销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商务部向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提出征收反倾销税建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据此作出决定,自2025年5月7日起实施反倾销措施。
商务部此次决定意义深远。一方面,有力维护了中国国内氯氰菊酯产业的合法权益,为国内相关企业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助于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行业就业与经济稳定;另一方面,彰显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坚决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秩序的决心,对于其他国家的不公平贸易行为起到警示作用,表明中国会采取合理合法措施捍卫自身利益。
在全球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各国贸易政策相互影响。此次对印度进口氯氰菊酯实施反倾销措施,是中国基于事实和规则的正当举措,旨在推动国际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促使各国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合作 。后续,相关企业和市场参与者需密切关注政策变化,积极应对可能产生的影响,适应新的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