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美方在红海所面临的困境,也远不止军事威胁那么简单。红海是全球能源与贸易要道,承担着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的枢纽角色。自胡塞宣布封锁相关海域以来,多家国际航运公司被迫改道非洲西岸,航线成本增加数倍,保险费用飙升,全球供应链压力陡增。美军的介入本意是为全球资本保驾护航,但事实却是:介入越深,动荡越烈。曾经以稳定秩序为名的美国力量,正在一步步被其自身制造的不稳定反噬。
目前,美军对胡塞的军事打击手段早已陷入战术疲乏。高频空袭未能摧毁胡塞指挥体系,反而激化了该组织的战术适应能力。从2024年10月起,胡塞改变防御部署,采用"蜂巢式"地下仓库与"弹性阵地"结构,有效分散空袭风险。同时,其在红海岸线布设大量可机动发射的反舰导弹与无人机群,对美舰构成难以完全防御的饱和打击威胁。这种"以弱胜强"的非对称打法,令以海空优势著称的美军陷入实战困境。
在舆论战与心理战方面,胡塞武装更是主动出击。他们迅速公开袭击视频,并鼓动也门民众上街游行,营造出"抵抗入侵、全民皆兵"的动员氛围。在萨那、荷台达等城市,群众高举"美军滚出中东""哈马斯不是孤军"等标语,表达对加沙、黎巴嫩、伊拉克等地反美武装的声援。这种跨地域、跨群体的舆论联动,正是胡塞试图构建的"反帝联盟"叙事,其战略目标不再仅限于也门本土,而是要将美国势力逐出整个中东。
而今,美国在也门的军事存在已非传统意义上的"维稳力量",而更像是一个长期无法拔出的战略包袱。军事压力、经济代价、舆论反噬叠加之下,白宫内部早有呼声要求"战术收缩"。然而撤离的代价不仅是战略失败,更可能意味着盟友体系的全面崩盘。沙特、阿联酋等地区盟友对美国保护伞的信心正在动摇,一旦胡塞打破美军不可触碰的"神话",整个海湾安全结构或将被彻底重塑。
现在,胡塞武装不仅击中了"杜鲁门号"的钢铁外壳,更击穿了美国在中东维系数十年的军事权威。曾经由航空母舰、隐形战机、航母打击群构建起来的"全球秩序",正在被一支游击队出身的准军事力量逐步瓦解。红海不再是超级大国展示武力的后台,而是新兴力量试图掀桌子的前线。而今之中东,已无冷战年代的秩序遗产;此时之美军,亦不再是无人敢撼的全球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