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啊,这都闰六月了,大暑刚过没多久,眼瞅着夏天的尾巴就要溜走,秋天的头一个节气--立秋,这就要来了。今年这个立秋啊,定在阳历8月7号那天下午,具体是1点51分19秒。咱们的老黄历上记着呢,这是闰六月十四。那么问题来了,老辈人总念叨一句话:"立秋在头,八月逢旱;立秋在尾,八月逢凉"。咱就看看今年立秋算在哪?
古时候没咱现在这么准的天气预报,大伙儿过日子就靠观察积累经验。他们发现立秋这日子在八月里靠前还是靠后,跟后头的天气还真有点关系。这句话啥意思呢?
"立秋在头,八月逢旱":就是说,如果立秋赶在八月前十天左右(这就叫"在头"),那八月天儿就容易干,雨水少,太阳毒辣,热得够呛。按这算法,今年阳历8月7号立秋,可不就是八月的头几天嘛?所以照老话儿看,今年八月可能会挺旱、挺热的。
"立秋在尾,八月逢凉":反过来,要是立秋拖拖拉拉到八月二十几号才来(这就叫"在尾"),那八月啊,反而有可能凉快些。凉快通常是雨水多的缘故呗。但今年这不,立秋在月初就来报到了,跟"在尾"挨不着,按老话推测,就是热的份儿。
那有人该问了,这些老辈人的经验话儿,靠不靠谱呢?其实啊,这些都是过去人们摸索出来的规律,比如还有别的说法,"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意思是立秋前刮北风,秋后雨水多;立秋后刮北风,就容易接着旱。或者"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立秋那天要是下雨不下雨,也被人当作后面旱涝的一个参考。
咱再看看现在专家们怎么说。今年不单是"立秋在头",它还是个"晚立秋"--因为交节在下午嘛。双管齐下,老经验都指向今年八月可能高温少雨。气象台分析也说了,今年有个啥副热带高压位置比较偏北,加上大陆上本身也暖烘烘的,这两股热劲儿碰一块儿,立秋之后啊,咱感觉可能比平时还要再热上三五度!可得多备点防暑的。
说了这么多天气,立秋咱老百姓有啥讲究没?可太有了!
啃秋:老话讲立秋这天得"啃秋",就是啃啃西瓜,说是能防秋天那种"燥",不容易上火啊、起痱子啊。在江苏、浙江这些地界,还兴就着点小酒吃瓜呢。
贴秋膘:这习俗听说打清朝那会儿就兴了,讲究在立秋这天悬秤称体重(现在咱家用的电子秤就行啦)。为啥?苦夏一夏天,胃口不好掉肉了呗!到立秋了,就得吃点好的"贴贴膘",把掉的肉补回来。特别是这天,咱家里头可以买点肉,炖锅羊肉汤、红烧鱼、梅菜扣肉啥的,又香又能补补夏天消耗的力气。菜市场上就数这天肉铺生意好,家里厨房飘着肉香!
有热心的朋友统计过,这些"晚立秋"的年份啊,十个里有七个,这"秋老虎"的尾巴都特别长,赖着不走。像2018年那回,也是晚立秋,一直热到九月份;2017年早立秋,八月中就凉快了。今年一看,妥妥的晚立秋加在头,所以大家伙儿真得提防这后劲儿,防暑降温的招数提前备好咯!多熬点绿豆汤、凉茶,放凉点在冰箱存着。
说到最后,2025年这个立秋,掐指一算正在八月的开头,"立秋在头,八月逢旱"的老话就摆在那儿,再加上今年这气候看着有点特别,专家说有啥"厄尔尼诺"也在捣鼓。这个秋天啊,怕是要有点不平常。
咱觉得,甭管老话儿最后能应验几分,这防着点高温和旱情总没错:北边的乡亲得看紧点地里的庄稼,干热的天会让它们熟得快;南边的朋友也得小心"秋老虎"可能赖着多热几天。这天是变得越来越难琢磨了,咱既要记着祖宗们传下的老话儿--"一场秋雨一场寒",也别忘了拿起科学这个好帮手。这样才能稳稳当当地守好咱这田地,盼着"立秋十天遍地黄"的好年景儿,把丰收的希望攥在手里,这日子才有奔头,越过越旺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