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敢开战,莫迪和印军“各怀鬼胎”,高层人心不齐怎么打?

2025-05-07 10:08  头条

近期,印巴关系因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一系列事件而愈发紧张,印度高层与军方的一系列动态,彰显出其内部态度的微妙与复杂,也暗示着两国冲突爆发的风险正逐步攀升。

在24小时内,印度海军参谋长特里帕蒂、空军参谋长阿马尔・普里特・辛格先后会晤总理莫迪。

此前,莫迪已在高层安全会议上赋予印度武装部队自行决定军事行动方式、时间与地点的权力。如今军方高层接连汇报,表明印度军方大概率已制定针对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初步计划。

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随后向民众保证,在莫迪领导下 "民众愿望都将实现",结合当下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因恐袭事件被煽动,要求对巴强硬的呼声高涨,以及以国大党为首的反对党也支持强硬手段的背景,辛格所言 "民众愿望" 指向对巴基斯坦采取军事打击,可以看出印度文官集团的倾向。

印度军方看似获得行动授权,但是实际上心里没底,所以仍然是谨慎行事,海陆空三军参谋长排队会见莫迪,反映出他们对行动的后果内心没底。

2019年军事行动的失利仍历历在目,当时印度未能在军事对抗中取得预期优势,反而面临国际舆论压力与国内对军事行动效果的质疑。

因此,此次军方希望莫迪下达最终行动命令,以防被文官集团事后 "甩锅",毕竟莫迪此前未明确军事行动目标是激进组织还是巴基斯坦,可一旦行动失利,军方就会变成替罪羊。

印度空军的行动也凸显紧张态势。阵风、苏-30MKI、美洲虎、幻影-2000 等多型军机在距克什米尔地区500多公里的印度北方邦开展公路触地复飞演习,这无疑是为应对前线机场可能遭破坏后的紧急降落做准备,侧面反映出印度对军事冲突升级的预估与准备。

除直接军事行动准备外,印度还采取其他施压手段。印度关闭杰纳布河上游大坝闸门,减少下游巴基斯坦控制区水流量,并计划开闸泄洪,试图以此逼迫巴政府让步或率先发动攻击,从而为自身军事行动制造借口,减少国际舆论阻力。

巴基斯坦方面,虽然综合国力弱于印度,而且国内面临恐怖主义威胁,但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绝不妥协。巴基斯坦采取了军事与外交双管齐下策略。

军事上,巴军保持高度战备,"不打第一枪",同时试射射程 450 公里的 "阿布达利" 短程弹道导弹,展示战略威慑力量。若将该导弹部署在靠近边境地区,巴军有能力对印度西北方包括首都新德里在内的部分重镇构成核威慑。

而在外交上,巴方呼吁国际社会对印控克什米尔恐袭事件进行可信、透明和中立调查,以证明自身清白,消除印度发动军事打击的借口,还积极争取联合国及中美俄等大国的斡旋。

在这场紧张的印巴对峙中,中美俄三大国也展现出不同立场。

美国的态度颇为微妙,虽然宣称不介入印巴冲突,可背后却小动作不断。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致电印巴双方,与印防长通话时强调美印联手打击恐怖主义,致电巴总理时却要求巴方配合维护地区稳定,这种表态可以明显看出美国的立场。

如果印度能拿出所谓巴基斯坦与恐怖袭击有关的证据,美国便可能堂而皇之支持印度,企图借此搅乱地区局势,推动其 "印太战略",遏制中国发展。此前美国还联手以色列向印度提供大规模炮弹,可见其在印巴冲突中的推波助澜。

俄罗斯作为印度传统军购伙伴,在印巴冲突中采取相对平衡的态度。俄罗斯副外长鲁登科会见印巴大使时,分别表达了愿意帮助打击恐怖组织和支持通过和平对话解决问题的立场。

俄罗斯既支持印度的反恐立场,也呼吁双方和平谈判。俄罗斯之所以采取这种模糊调停态度,一方面是考虑到中美在印巴冲突中的态度,不想因选边站而与中美加剧分歧;

另一方面,俄罗斯与印度保持着能源贸易等合作,同时与巴基斯坦也有传统友谊,难以明确支持一方。此外,印巴皆为拥核国家,冲突升级对全球局势影响巨大,俄罗斯需谨慎行事,维持自身在南亚地区的战略平衡。

中国在印巴冲突中的立场坚定且明确,尽显大国担当。中国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积极劝和促谈。中国驻巴大使姜再冬承诺支持巴基斯坦维护主权与安全利益,支持尽快对有关事件展开调查。

王毅外长在与巴基斯坦外长通话时,给出 "三个支持":支持巴基斯坦坚定实施反恐行动;支持尽快就恐袭事件开展公正调查;支持巴方维护自身主权和安全利益。这不仅体现了对巴基斯坦国家安全和主权的坚定支持,也直击克什米尔恐袭事件的核心,为缓和争端奠定基础。

中国不允许南亚和亚太地区出现战乱,全力维护 "一带一路" 和印巴经济走廊的成果,维护亚太的安全稳定局势。中国的立场是真心为了维护地区和平,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劝和促谈,是坚持正义、维护和平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