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专家突然离职 中国砸50亿教技术

2025-07-02 13:44  头条

中国稀土集团近日上演了一场动静颇大的"高管大调整",6月23日这一天,董事长杨国安、董事董贤庭、郭惠浒三位核心高管同时递交辞呈,总经理、副总经理闫绳健和贾江涛紧随其后离职。这场突如其来的"人事地震"不仅让资本市场措手不及,更引发外界对中国稀土战略走向的广泛猜测。

作为掌控全球60%稀土供应的产业巨头,中国稀土的高管变动折射出央企深化改革、全球产业链重构博弈的多重逻辑。

人事大调整

从今年4月18日,在中国稀土集团的"技术大牛"、曾经革新重稀土分离萃取体系专家廖春生离职的两个月后,6月23日,中国稀土发展史上又迎来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中国稀土董事会几乎在同一时间收到了三封重量级辞职信,董事长杨国安、董事董贤庭和郭惠浒集体请辞并迅速"搬离"公司, 同一天57岁的总经理闫绳健也提交了书面辞职报告,仅保留党委书记和董事身份,紧接着副总经理贾江涛也宣布因工作原因离职,人员职位之高、速度之快,实属罕见。

然而资本市场对这一突发事件的反应却出奇地平静,或许是因为中国稀土2025年一季度业绩表现平平。财报显示,一季度公司营收7.28亿元,净利润7262万元。

在旧管理层撤离的同时,新的领导班子已经"无缝衔接",50岁的梅毅、52岁的郭良金和杨文意被提名为新的董事候选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稀土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也同步进行了管理层调整,叶仕伟教授出任独立非执行董事,蒋大伟的授权代表职位由郭金英接任。

新的董事候选人中,郭良金号称"财务手术刀",曾操盘中车集团上百亿级的轨道交通企业财务重组;杨文意也是资本老手,曾代表广晟签下半导体产业基金协议;而新来的叶仕伟教授一上任就接管审核委员会,财务、薪酬、提名全归他直接监督。

其中75后的梅毅还接棒总经理的重任,他先后在江苏、山东、湖南、广西等分公司资源整合的关键期出任掌舵者,曾在山东把传统稀土生产线改成了智能化车间。

这样的人事、工作布局调整无疑说明独立董事的权力正在变大,独立董事在逐步落实真正的挥监督作用。而中国稀土这场突如其来的高管大换血,表面上看是正常的人事更迭,实则暗藏更深层次的战略调整。

中国稀土正面临业绩增长乏力的关键节点,新能源汽车电机稀土用量下降30%的技术变革挑战,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新型贸易的壁垒,都在说明传统依靠资源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正常情况下,上市公司大多会在财报静默期避免重大人事调整,然而中国稀土不走寻常路,季度财报发布后不久,立刻发布重大人事变动,绝非简单的"临时换人游戏"。

更重要的是,根据公开信息,杨国安今年54岁,董贤庭和郭惠浒今年61岁;闫绳健和贾江涛分别为57岁和56岁。从年龄上已经看出,新任集团董事年龄相对年轻,并且各有所长,组合起来恰好覆盖了财务管控、产业整合与资本运作等重要版块。

这样明确的管理层能力重构,已说明此次人事变动是集团经过精心策划的整体战略布局,或许此次大换血也绝非终点。

人才间的角力

中国稀土这场人事地震中,最令外界好奇的莫过于:那些突然离职的高管们究竟去了哪里?

在央企体系内,高管离职从来不是简单的"个人职业选择",从今年开始,技术流失的阴影始终悬在中国稀土集团的头顶。

4月初,中国稀土集团启动"科技创新2030工程",计划未来三年投入50亿元攻关稀土精炼提纯技术,半个月之后,主导稀土分离提纯技术体系的集团副总经理廖春生突然离职,不久江西某稀土研究所又走了三个分离技术骨干,其中还有人去向成谜。

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在国际棋局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作为掌控全球60%稀土供应的产业巨头,多位高管的离职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集团的地位转型已经进入深水区。

而中国稀土此次高管大换血也注定是公司战略转型的关键转折点,甚至将影响未来稀土产业政策的制定方向。如今新加坡国际运营中心的筹建正急需既懂技术又通贸易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战略转型期的人才断层,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显露无遗。

尽管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9.58%,但存货周转率却下降了7.3个百分点,暴露出技术转化与市场需求的脱节,而这背后是人才制度、薪资、发展空间的矛盾。

更严峻的是,西方正通过"迂回第三国"策略,以5-10倍薪资挖角掌握串级萃取技术的工程师,还开出为技术人员子女提供全额奖学金,为其家属安排工作,以及绿卡身份承诺,仅2024年就有12名核心人才通过马来西亚中转流向欧美。

或许正如徐光宪院士生前所言:"稀土的价值不在矿坑,而在人才的薪火相传",在稀土战略地位堪比芯片的今天,如何破解"投入增三成、流失率居高"的怪圈,是留给中国稀土集团新上任的三位核心高管的重要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