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的"后遗症"持续发酵下,一场由美国消费者和中国制造商共同发起的"民间贸易突围战"悄然兴起。彭博社等美媒发现,面对本土零售商品价格飙涨,越来越多美国人开始绕过亚马逊、沃尔玛等传统渠道,通过TikTok等社交平台直接对接中国工厂,以"厂价直购"对冲关税成本。而中国供应链则借助跨境电商新玩法,上演了一场"跨太平洋的精准降维打击"。
美国海关数据显示,加征关税后部分服装类商品终端售价涨幅高达35%,但中国工厂报价仍比美国品牌低40%-60%。"消费者突然意识到,他们过去为品牌溢价和供应链冗余支付了太多钱。"纽约大学供应链专家马克·科恩指出。这种价格差催生了"反向海淘"现象:美国消费者开始像中国"海淘族"一样研究1688、速卖通,甚至通过WhatsApp与义乌商家讨价还价。
广东某服装厂在TikTok账号用AI翻译的英文解说展示生产线:"我们的卫衣在沃尔玛卖45,但你现在直接买只需45,但你现在直接买只需12.8。"这种"透明化供应链"的内容策略精准击中痛点,单条视频引流转化率达8%。更有厂商开发"关税计算器"小程序,让消费者实时比较直购与零售价差。据深圳跨境电商业内人士透露,这类B2C小单快反模式,利润率反而比传统外贸高出15%。
美国小企业主集体向USTR投诉称,这种直购模式变相规避了关税壁垒。但法律灰色地带清晰:现行政策对800美元以下个人包裹免税。中国厂商则巧妙拆分订单,将集装箱货柜变为"化整为零"的邮政小包。有观察人士警告,若该趋势扩大,可能引发美国海关政策进一步收紧,甚至催生新型数字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