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冯绍峰离婚四年后,37岁赵丽颖联手冯小刚,给娱乐圈上了一课

2025-04-09 13:22  头条

谁能想到,一部没有特效轰炸、没有顶流男神、没有玛丽苏剧情的电影,愣是在清明档杀出了一条血路?《向阳花》上映5小时票房破1900万,豆瓣网友齐刷刷亮出四星好评,连冯小刚都被夸"终于不拍中年男人的矫情了"。但最让人意外的,是赵丽颖--这位曾经的"甜妹专业户",顶着一头油腻短发,操着塑料湖南方言,在海鲜市场杀鱼、夜场陪酒、抄酒瓶干架,硬生生把自己砸进了"演技派"的阵营。

有人说,这片子是"有案底的底层女性务工史",但高月香的故事远比标签更生猛。她不是完美受害者,也不是开挂大女主,只是个为聋哑女儿铤而走险的母亲。当她在监狱门口对狱警低头时,观众看到的是生存的卑微;当她抄起刀喊"老娘是从监狱出来的"时,观众又被那股野草般的生命力震得头皮发麻。冯小刚这次没玩黑色幽默,反倒把镜头怼进生活的褶皱里,拍出了国产片罕见的"穷酸味"--窗户漏风的危楼、腥臭扑鼻的海鲜摊、被搜身时扯开的衣领,每一个细节都在质问:我们的大银幕,多久没容下真正的穷人了?

赵丽颖的"自毁式"演技,撕碎了女明星的假面

若论内娱敢对自己下狠手的女演员,赵丽颖绝对能挤进前三。为了演活高月香,她三个月不涂护手霜,让双手粗糙得像砂纸;素颜出镜不说,连头发都刻意染出营养不良的枯黄色。最绝的是那场收废品戏--别人演穷人是"落魄千金",她却连拉板车的姿势都透着外行的笨拙。导演冯小刚采访时笑称:"她这不是在演,是在活成高月香。"

但真正让角色立住的,是赵丽颖对"脆弱感"的精准拿捏。夜场陪酒被污蔑偷钱时,她从焦急辩解到冷笑反呛"白看啊,拿钱对不起喽",眼神里的屈辱与倔强层层递进;暴雨中瘫坐在地的那场戏,她头发打绺、满脸油汗,连崩溃都是静默的--真正被生活捶打的人,哪有力气仰天长啸?这种"去表演化"的呈现,让观众恍惚觉得:银幕上晃动的不是明星赵丽颖,而是某个真实存在于城中村的高月香。

反观某些流量演员,演乞丐都要画野生眉、涂裸色口红,美其名曰"艺术加工"。赵丽颖这记耳光,抽得够响。

冯小刚的"反套路",拍出了国产片的"人味"

冯小刚这次彻底甩开了"京圈老炮"的架子。没有冯氏喜剧的贫嘴逗乐,没有《芳华》式的时代滤镜,甚至连男性角色都成了背景板。《向阳花》全片聚焦五个"有前科"的女人,但她们既不卖惨也不黑化,反而在腥臊世俗中活出了武侠片的气魄--高月香为姐妹拔刀对峙黑社会,聋哑女黑妹用眼神演绎"无声胜有声",整容贷少女郭爱美拜关公求转运……这些荒诞又鲜活的细节,拼出了一幅底层女性的"江湖浮世绘"。

更难得的是,影片拒绝了廉价的"苦难美学"。高月香们固然惨,但导演没让她们跪着哭诉命运不公。海鲜市场杀鱼的戏,拍的是鱼腥味混着汗臭味的谋生现场;夜场陪酒的段落,镜头扫过油腻男客的咸猪手,却始终对准女性间的相视一笑。当胡萍谎称"家里有钱"的真相被戳穿时,没有煽情BGM,只有一句自嘲:"穷人的面子比纸薄,风一吹就破了。"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反而比嚎啕大哭更有分量。

现实题材不必苦大仇深。用拍《老炮儿》的劲头拍女性,照样能让人又哭又笑。

当"向阳花"撞上流量时代

总有人说现实题材"不卖座",但《向阳花》偏偏在偶像剧扎堆的四月开了条血路。它告诉我们:观众不是只爱嗑糖,他们也渴望在银幕上照见自己的影子。赵丽颖的油头、兰西雅的哑语、王菊的塑料方言--这些"不完美"恰恰构成了真实的力量。当资本还在批量生产滤镜下的假面美人时,《向阳花》狠狠撕开了一道口子:原来真正的"大女主",从来不需要精致妆容加持。

所以问题来了:当流量明星还在营销"破碎感"时,像赵丽颖这样敢把自己碾进泥土里开花的演员,究竟打了谁的脸?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