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社保的话题闹得沸沸扬扬,九月起要强制给员工交社保了。这事儿让不少人议论纷纷,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愁眉不展。其实仔细想想,给员工交社保本来就是白纸黑字写在劳动法里的,现在突然要强制执行,背后肯定有原因。
社保基金这几年压力越来越大。2017年财政补贴社保基金才12000亿,到了2023年就飙升到24000多亿,翻了一倍还多。现在社保基金四分之一以上都得靠财政补贴才能维持。咱们国家的社保体系说白了就是现收现付,年轻人交的钱直接发给退休的老人。现在补贴越来越多,说明收支缺口越来越大,这次强制交社保说白了就是想堵上这个窟窿。
网上有句话特别火:"不是大家需要社保,是社保需要大家。"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社保和个人是相互需要的关系。社保作为民生工程,迟早要完善,只是时间问题。对个人来说,社保真的很重要。去年我有个远房表姑,工作多年的幼儿园倒闭了,社保也断了。我劝她继续交,再过几年就该退休了,现在断交太可惜。从投资角度看,交社保稳赚不赔。现在养老金每年都涨,虽然涨幅小了点,也有三四个点。去年普通人在哪儿能找到这么稳妥的收益?可惜表姑没听进去。
社保费确实不便宜,跟现在缩水的工资比起来显得更贵了。但你没得选啊。商业养老保险套路多,真诚少。除非你攒够了养老钱,不然还是得靠社保。看看养老金涨幅和银行存款利率对比,养老金涨幅跑赢银行存款利率是常态。当然,要是真失业交不起,也能理解。等缓过来了,还是尽量交吧。普通人老了,除了养老金还能靠什么?
强制交社保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东西要涨价了。企业成本增加,总得想办法补上。有些老板想从员工工资里扣,这不是长久之计。最终结果只能是涨价。说白了就是搞通胀。这两年CPI一直在零附近徘徊,物价起不来,经济就难增长。日本就是前车之鉴。通胀能让企业扩大生产,多招人,解决就业问题。当然通胀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现在完全通胀不起来,成了死循环。物价不涨,企业不愿生产,工人没工作,物价更涨不起来,恶性循环。强制交社保长期看会倒逼企业涨价,再结合反内卷的大方向,就能明白政策用意了。
短期肯定有老板想从员工工资里扣社保钱。但社保是民生工程,必须完善。老板说难,打工人就容易吗?那些一直按规矩交社保的老板,比如于东来,这次新规对他们毫无影响。不能因为经济差点就喊穷。经济好的时候赚了钱,分给员工多少?再说,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员工发现没交社保,事后一告一个准。就算签了自愿放弃协议,离职后告你,照样得补交,做得久的还得赔偿。何必呢?
比起强制交社保,我更关心城乡养老金差距。2023年城市老人和农村老人的养老金差了快17倍。2012年才差10倍出头。基数不一样,按同样涨幅,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五年后、十年后会差多少?有人说农村老人没交过社保,不能比。但以前有"视同缴纳"政策,没交过的也算交了。农民交的公粮就不算贡献吗?农业反哺工业的历史忘了吗?享受着工业化的便利,转头说农民没交社保不该拿养老金,这说得过去吗?
网上有人建议高养老金别涨了,甚至降下来。这不现实,到手的钱再拿走,谁愿意?还有人说给农村老人每月500块养老金,我觉得也不可行。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设置不同档次的上涨率。比如超过1万的,如果平均涨幅4%,就只涨2%。1万涨4%是400块,农村老人每月200多,涨4%还不到10块。这样调整才能慢慢缩小差距,而不是越拉越大。
从经济角度看,强制交社保的结果就是涨价。咱们通缩太久了,整整两年,再不搞通胀就要步日本后尘了。社保这事儿,说到底还是得未雨绸缪。年轻时多交点,老了才能多拿点。城乡差距也得想办法缩小,不然社会矛盾会越来越突出。政策已经出台,与其抱怨不如想想怎么应对。毕竟,养老这事儿,谁也躲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