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口碑算是完犊子了,港口交易自从上线后,就没有一天不是沸沸扬扬。
李嘉诚的信誉在大陆,一天比一天差,国人们抨击的声音层出不穷,表面看是李嘉诚生怕美国对付自己,早脱手早拉倒,但实际上李嘉诚卖港口的心思,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尽管早有念头,但中国企业并不在李嘉诚的交易名单上,关键眼下的港口交易局势,又添一个新对象。
本就混浊的局势,更加复杂,一个意大利的财团趁虚而入,直奔巴拿马运河而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嘉诚的本心早到了怀疑,他到底是重利还是一心向外?意大利财团的加入会让港口交易走向何方?
1. "新玩家"
李嘉诚卖港口的事件,如今已经进化到了国家与国家的对峙,估计李嘉诚都想不到,区区一单交易,演变成了深陷泥潭,无法抽身的局面。
且口碑声誉受到了严重的波及,前期还有不少人心疼李嘉诚,无妄之灾被美国强迫施压,卖港口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可渐渐地,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了,从刚开始的抱有期望,到看明白李嘉诚一意孤行的对外交易。
人家心里的想法无疑呼之欲出,好言相劝不听,只能上警告了,中央港澳办的屡次表态,都在点搭李嘉诚。
见对方无动于衷,干脆表明了国家的态度,某些人要是想借着交易的名头,给美国谋福利,先看中国答不答应。
就差没报李嘉诚身份证号了,没有在指名道姓但贴脸开大,好好的局面愣是给整的没点缓和余地。
想平安无事的结束"闹剧"没那么容易,国家的强势下场,好不容易按下了交易暂停,哪知突然又多了个"主角"掺和。
意大利的财团临门一脚插了进来,致使混乱的局面更加没眼看,相较于由政府靠山的贝莱德集团,意大利财团明显"单打独斗",不过人家是家族企业,家底厚的很。
摆明了想在其中分一杯羹,这下好了,港口交易延伸出了新的方向,那就是意大利财团和贝莱德集团一块把持,巴拿马运河的运营权。
从两方交易变成了三方交易,但说来说去,交易还得进行,取消是不存在的,且交易方还多了个意大利。
对于意大利的加入,原因很简单,利益优先嘛,中国的航运贸易是出了名的强大,吃了一大半的蛋糕。
意大利财团想趁机从蛋糕上撕下来一大块,可不趁现在吗,此外,意大利集团跟贝莱德算是合作,跟政治有脱不开的关系。
纵使意大利的财团与长和集团关系不错,但牵扯到利益上,翻脸就在一瞬间,当然了,巴拿马运河的重要性人尽皆知。
只要拥有了巴拿马的港口,航运贸易就能大大增加,目前是中国占据着,美国眼馋航运又想打击中国,只要抢过来,就能一箭双雕,甚至三四雕都有可能,意大利不管什么原因,但送到嘴边的饭不吃白不吃。
如果美国得逞了,那么掌握了最重要的航运港口,以及关税的从旁打压,中国的处境势必堪忧。
美国便能大刀阔斧的对中国经济动手,该说不说,美国主打一个无毒不丈夫,打的主意相当狠辣。
因此中国坚决不能退后半步,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让了出去,带来的后果是不敢想的。
值得一提的是,今有李嘉诚卖港口,前有李嘉诚"别跑"。
2. 早有"预谋"
早在十年前的时候,李嘉诚就陷入过舆论当中,当时"别让李嘉诚跑了"红极一时。
概因当年李嘉诚突然要撤回大陆的商业布局,转向海外,仔细看跟港口交易没什么区别。
总不能说,当年全部撤掉大陆的投资也是被逼的吧,他的小心思小动作,在当时立马上了热榜。
反正怎么着都离不开转投海外,现如今买港口也是如此,两者相结合,人家的真实想法一目了然。
国外才是李嘉诚的最终目标,所谓的商人重利,只是给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难怪"卖国贼"的帽子粘性那么强,合着说的是事实啊,15年的时候就被喷过一次,结果25年了又上演了被喷名场面。
李嘉诚怎么不算是习惯了呢,尤其是跟海外进行交易,可以说,李嘉诚十年来不忘初心。
一直都坚持跟海外对接,国人们炸开了锅,讲道理,卖可以卖,为什么偏偏就对准了外企。
巴拿马的重要性李嘉诚门清,不管多少年过去,国家一直都很重视,这期间,中国企业不是没真心实意的找过李嘉诚,哪知人家不卖,问就是钱给太少。
可轮到了美国,就是钱少无所谓,主要交个朋友,丝毫不避讳想投向国外的心,也是没谁了。
明晃晃的把自己人当傻子忽悠,关键,李嘉诚钱少的借口真有人信,以为国家想空手套白狼。
老铁你别太离谱,共情谁不好共情一个资本,醒醒大清已经亡了,早不用跪着了。
3. 交易来回摇摆
如今李嘉诚的行为是算是坐实了,愈发令舆论喧嚣尘上,关于他被迫的言论不攻自破。
从头到尾人家都愿意得很,要知道,中国不是没多次好言相劝,单反李嘉诚犹豫了,中国都会选择保护他。
可惜人不到黄河心不死,最终只能由商务部出手,对长和展开审计,才将交易打断,美国那边明显等不及。
接二连三的出手,并明晃晃的军事威胁,还撺掇巴拿马对长和寻找违规之处,好直接拿到手。
美国的是真的很急,且不择手段,对巴拿马运河的经营权志在必得,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也算是铁了心的要遏制,中国的航运贸易。
手段令人不齿,中国也不是软柿子,跟美国上演了硬刚场面,外加关税战,那叫一个激烈。
长和集团身为国家企业,当初靠着国家政策一路扶摇直上,更应该好好想清楚,一个中企,在美国面前,真的能收益颇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