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万家药店,数量接近奶茶店两倍,让卤鹅哥“幕后推手”都忍不住吐槽!

2025-05-25 17:17  智谷趋势

药店越来越多,中国人怎么了?近期,重庆荣昌书记高洪波的一条视频刷屏了:

一个门面一个门面数,十个药房,还要再开一个药房,开这么多药房干嘛?健身房只有一家。

一天吃药了,吃药为光荣了?高血压、高血脂、慢性病,这样终身服药很光荣吗?

高书记说的这个现象,绝非重庆荣昌一地。

随手打开APP搜索,发现周边1公里内的药店,居然高达32家!

全国来看,数据有多疯狂?

转角就能遇到的"雪王",全国一共也就4万多家,喜茶、奈雪等所有奶茶店加起来,高峰期也只有51.5万家。

但是全国的药店,截至2023年底已经近70万家了!这个数据在2012年时,还只有44万家。

也难怪有网友调侃:在英国5公里一个足球场,在美国500米一个篮球场,在中国50米一个大药房。

中国人开药店的速度,比开奶茶店还要快得多,这是怎么了?

可能有人认为,14亿人口,几十万家药店似乎也不算多。然而,结合中康CMH发布《2024半年度药店生存报告》,按七普的常住人口数据,国内各省市药店店均服务2000人,甚至部分区域仅1000多人的情况,已趋近于生存的临界点。

对比美国,单店服务人数约为6000人,相差整整2倍!药店过剩,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更颠覆认知的是,大多数药店还不赚钱。

2024年,六大上市连锁药店里,只有益丰大药房营利双增,其他四家净利润都出现明显的下滑。大参林、老百姓、国大药房、一心堂分别归母净利润分别下滑21.58%、44.13%、388.33%和79.23%。

2024年五大连锁药店业绩对比,图源健识局

那么,大家拼命开药店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而隐秘的资本局。

十多年前,医生笔尖一划,患者就只能乖乖在医院买高价药,"以药养医"为人诟病。

2014年,一份关于销售处方药的征求意见稿公布,以前人们只能在医院买到的药,现在药店也可以买了!

2017年,《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正式出台,明确规定,医院的药品只能是多少钱进,多少钱卖,不允许从中赚差价。

政策导向下,医院考虑到成本,零加成意味着卖越多,亏越多。

在这个进程中,敏锐的资本嗅到了"医药分离"的机会。医院药品销售的路子被堵住,那原本靠着送鸡蛋维持人流的药店,一下就活跃起来了。

上市连锁药企纷纷开启"跑马圈地"。一心堂、老百姓、大参林、益丰大药房全部进入"万店"模式。

嗅觉灵敏的高瓴资本还在2017年,亲自下场成立高济医疗,两年时间就并购上万家药店。当初轰动行业的"亚洲最美药房"万芸药房,前后和10多家收购方谈了一年多,高济医疗仅用半年时间以最高价完成收购。

坊间流传一句话,卖药的不如卖店的。药店市销率从0.5拉到0.8,即便药店亏损或者资不抵债也可以卖个好价格。因为资本算的不是药价,而是"店头"的估值:

高并购、高估值、高融资,最后赚资本市场的钱。

那么问题来了,资本也是要看回报的,凭什么笃定药店是个长久的好生意呢?

答案藏在人口结构里。

随着老龄化和健康养生成为大趋势,药店简直就是老年人的"奶茶店"。

年轻人下午"三点几啦,饮茶先啦",老年人早上"八点一到,药店量血压先啦",共同点--都是续命。

药店也从奶茶店身上学会了引流、营销、卖周边,一边是毛利不到5%的降脂药,一边是毛利超过50%的保健品。

米面粮油纸巾洗衣液一站式搞定,再偶尔搞搞活动,就是一次银发群体大联谊。

人们越老,他生意越火。这算盘,简直是打到棺材本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