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生出来,也活不过40岁。"
1987年,中国首例试管婴儿成功诞生。本以为这将会是中国医学上的重大突破,却没想到陷入众矢之的,被指责违反生理规律,孩子无法健康存活。
如今三十几年过去,这个孩子身体是否健康,境况又如何呢?
01
上世纪八十年代,女性如果无法生育,那将会是毁天灭地的致命缺陷。不仅在家庭中如履薄冰,在村子中,也将会沦落为鄙视链最底层,被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而王小梅(化名)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她与丈夫结婚之后,迟迟没有怀孕的迹象。无奈之下,只能去医院做全面检查。可检查结果,却令他们几近崩溃。
"双侧输卵管不通,可能这辈子都生不了孩子。"
"能否治愈?"
"难,建议你们还是领养一个吧。"
医生的一番话,令夫妻双方陷入绝望之中。可领养的孩子,始终不是自己的骨血。公公婆婆也不希望他们,去养别人的孩子。而且想要领养孩子,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简单。需要繁琐的手续,以及严苛的条件。
思来想去,他们决定先使用偏方进行治疗。如果实在行不通,再考虑领养一事。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他们辗转多地,寻方问药。苦没少吃,效果则是一点没有。
王小梅因此,不得不承受来周围的异样眼光,以及恶意的歧视和嘲笑。她也因此,整日生活在焦虑,苦闷,与不甘之中。
她本是一名人民教师,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可依然还是无法摆脱"传宗接代"的桎梏,以及"繁衍生息"的裹挟。这种压力,令她几近窒息。
丈夫看得出她的失落与无助,于是便出言安慰,并主动放弃了生育的意愿。
"不能生咱就不生了,别给自己那么大压力。实在不行,咱领养一个,当亲生的养。"
接下来,他们奔波于各种福利院与孤儿院,企图寻找到一个与自家有缘的孩子。在此期间,他们无意接到了一张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广告传单。传单上的几个大字,瞬时吸引了他们的眼球。
"招募首批试管婴儿志愿者。"
他们也曾了解过"试管婴儿"这种技术,但彼时,只有相对发达的国家,才有过成功案例。而国内,并无人工受孕的先例以及技术,所以他们并没有对此有过多的妄想。
而这张传单,又给了他们新的希望。商量过后,他们打算去医院仔细了解一番。
02
当时负责研究该项目的,是张丽珠教授。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千千万万饱受生育之苦的家庭,重获新生。
目前,试管婴儿技术,正处于"试验阶段"。在此之前,她曾招募过12对志愿者。可遗憾的是,无一例成功经验。
就在所有人都劝张丽珠放弃执念的时候,她却始终坚持在研究一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看到王小梅夫妇应招募而来之时,她既激动,又开心。
因为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志愿者主动上门了。毕竟在那个年代,试管婴儿技术并不为世人所了解。愿意奉献身体进行尝试的,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你们了解这项技术吗?"
"只了解过一些。"
"试管婴儿在国内,还从未有过成功案例。所以我们之间的试验,也极有可能会失败。不过,每一次尝试,我们都要抱以期待。你相信它,它才有可能会成功。"
"我们想好了,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去尝试一下。"
经过张丽珠教授的讲解之后,王小梅夫妇顿时信心大增。他们有一个预感,将会在张丽珠的努力之下,拥有属于自己的孩子。
令他们更加欣喜的是,这个预感在不久的将来,真的应验了。
1987年,张丽珠教授为王小梅开腹取卵,并在体外完成受精之后,再度植入进了王小梅的身体里面。
由于失败经验较多,所以张丽珠本人,也没对本次试验抱太大希望。可在七周之后的一次检查过后,她却惊喜地发现,王小梅居然真的怀孕了。
这个消息,不仅令张丽珠兴奋不已,更令渴望孩子已久的王小梅夫妇,激动不已。历经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阻,他们终于迎来了这一重要时刻。
"老公,我们终于有属于自己的孩子了,太好了。"
王小梅喜极而泣,这是她多年以来的执念,也是她长久以来的梦魇。如今,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心理负担,安心等待这个孩子的降生。
03
中国首例试管婴儿的成功,是中国医学上的重大突破,不仅震惊了许多业内人士,也给诸多无法生育的夫妇,带来了新的希望。
可此时却有一些医学专家站出来,批判该技术违反人伦,违背人体自然规律。更有甚者,说试管出来的孩子不健康,活不过40周岁。
"这样生出来的孩子不健康,可能会有基因缺陷,难以活过40岁。"
"人工干预生下来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好?"
"不能自然怀孕的人,就不该有孩子。"
"违反生理规律,毁了孩子一辈子。"
"国外很多人工受孕的孩子,生下来都或多或少有些问题。"
在那个年代,试管技术确实不太成熟。试管婴儿的健康,也确实无法保证。国外的案例中,也确实存在智力低下、患癌、寿命过短的现象。
但这并不能说明每一例试管婴儿,都存在此等情况。起码张丽珠与王小梅,都对这个还未出生的孩子,抱以极大的信心。
王小梅怀孕期间,张丽珠对其的健康状况全程跟踪监控,以防止出现紧急情况。这个过程,既令人期待,又令人担忧。
好在,王小梅顺利地度过了十月怀胎,将孩子安全生了下来。
1988年3月19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试管出来的女婴。医护人员将产房围满,十几名记者蹲守在医院门口,共同迎接这历史性的一刻。
04
有了孩子之后,王小梅一扫往日阴霾,开朗了许多。人也肉眼可见地,明亮了起来。她为孩子起名为郑萌珠,并希望她能如张丽珠教授一样,不负众望,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可造之材。
郑萌珠的每一步成长,都承受着外界的诸多眼光。大家都很关心她的身体状况,以及未来发展。
之前有业内人士,笃定其有身体缺陷,无法活过40岁。而这句话,也成为大众心中的一根刺,令人时时为其担忧,思虑。
为了令其能够健康成长,张丽珠教授的团队,一直在为其做定期体检。可以说是竭尽全力,为她保驾护航。
幸运的是,郑萌珠不仅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反而健康无比。并且,在父母的培养之下,她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人格也非常健全。
2009年,她成功考入西安西京大学。并且在毕业后,如普通人一般,照常结婚生子。而这例试管婴儿的成功,也给中国试管技术,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并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张丽珠也因此,被奉为"神州试管婴儿之母"。是她的坚持不懈,是她的信念和执念,令中国妇产科行业,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早在张丽珠美国留学之际,就因成绩优异,被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所盛情邀请。但念于祖国需要医学研究人才,便果断拒绝邀约,毅然决然回到了国内。
05
"祖国更需要我,我希望能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奉献给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
回国之后,她就主攻妇科内分泌学,与病理学。她希望自己学有所成之后,能助中国医学一臂之力。而她,也确实如心中所想那般,真真实实的做到了。
试管婴儿的成功,令其在医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受人尊敬、崇拜、仰视。除此之外,她还不断地为中国医学界培养人才。她希望有人能够接力这份信仰,与执着,为中国医学的进步,而奋斗终生。
遗憾的是,张丽珠教授突然于2016年罹患重病,不幸离世。她的离开,对于中国医学界来说,是一重大损失。不过,她留下的医学奇迹,将会永存于世,为千万受困家庭,带去新生。
如今,首例试管女婴已经36岁。为了继承张丽珠教授的意志,她成为了北京医科大学的一名医生,并且主攻的方向,也是生殖相关。
如今,试管技术已经相对发达,也相对普及。而这,则都要得益于张丽珠教授所带来的美好开端。
曾对该技术进行抨击,曾对首例试管婴儿持悲观态度的那拨人,也在时间的见证之下被彻底征服。
相信未来,还会在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拥有更加先进,更加成熟的技术,让每个渴望孩子的人,拥有做父母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