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胡塞武装为什么这么做?我们来拆解分析一下。
第一层原因,自然是"报复+威慑"。
以色列对其高层定点打击后,胡塞必须展示"代价",但是又打不过以色列,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国际组织是低成本、高声量的目标:既能在国内塑造"反渗透"的强势形象,又能把国际焦点从其红海袭扰行动转向"谈判释放",当然其中暗含了"你要求我放人,你得为我做点什么吧"的意图,以此威胁联合国站在"胡塞武装"的一边。
第二层原因,是为自己增加"筹码"。
在人质外交逻辑下,扣押国际职员,实际上是戳中了多国政府的痛点,明面上是国际职员,但这些职员背后都有自己的国籍,那么也势必面临国内舆论的压力。胡塞武装可以把人质用于交换制裁松动、政治承认、囚犯互换,或迫使联合国在资源投放、项目审批与话语表述上作技术性让步。
前面也说过,这不是胡塞武装第一次这么做,胡塞过往多次对NGO/使团人员采取类似策略。
第三层原因,是维系统治需要。
战时政权往往通过"反间谍/反勾连"叙事来整肃社会、压制公民社群与国际项目对地方治理的制衡。这次胡塞武装吃了这么大一个闷棍,在短期内无法对以色列实施打击报复的情形下,势必要找一个替罪羊,来平息众怒。那么"反间谍/反勾连"就是最好的借口,联合国职员也自然成了最合适的靶子。
而且,过去很长时间里,胡塞对联合国与NGO一直保持的是"许可-管制-拿捏"的灰色关系,这次只是在极端情势下再度收紧。
那么联合国有什么办法对付胡塞武装?
说实话,仅仅依靠联合国本身的话,还真没什么好的办法,联合国没有"惩罚胡塞"的硬权力。
所谓的制裁对胡塞影响也有限,胡塞自安理会第2624号(2022)起就已经被列为制裁清单实体,适用定向武器禁运等措施,胡塞武装依然混的风生水起(因为背后有伊朗和灰色金主支持),再继续制裁加码除了激化矛盾,导致"撕票"风险之外,基本上无济于事。
对于联合国来说,能做的还是进行"外交斡旋",通过马斯喀特-德黑兰-萨那三角,与地区调停者(阿曼/伊朗)沟通,优先换取无条件释放与恢复办公条件。
总结来说,联合国在国际事务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了。想让胡塞武装放人,还得靠关联国家,尤其是大国出面对胡塞武装施加压力,这里就不提是哪些大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