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尿”上热搜!今年的蝉为何存在感格外强?专家解析

2025-08-16 09:28  综合中国科学报

"上海今年好多蝉,在树下骑车有水滴落下,我舔了嘴,事后才知这疑似为蝉的尿液。"

随着盛夏的到来,近日,不少上海市民反映,今年蝉的数量较往年有明显增多。有人称,被夜间蝉鸣吵得无法入睡,也有人被树下滴液困扰。"蝉尿"甚至冲上热搜,引发大量网友讨论。

那么,今年的蝉为何这么多?蝉的叫声为何这么大?蝉尿对人体有害吗?

蝉也分"大小年":绿化好了,蝉就多了

今年的蝉为何这么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雷仲仁解释,蝉的数量也有"大小年",就和果树结果一样。蝉种群数量是动态变化的,除了气候原因,还与天敌、蝉的病害等有关。当蝉种群扩张时,往往它的天敌就"跟"上来了,例如蝉的虫生真菌和一些专门吃蝉的昆虫数量增加,就会导致蝉的数量相对减少。

"蝉的数量减少后,天敌数量也会相应减少,从而又为蝉种群提供了恢复的周期。"雷仲仁说。

影响蝉种群数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生存环境。"在郊区的森林里,夏天能看到蝉爬满整棵树,在北京香山偶尔能看到这样的景象。"雷仲仁进一步解释说,城市里的蝉肯定没有森林或郊区多,因为蝉有一个从地下破土而出的过程,城市的硬化地面阻挡了很多蝉的"虫生旅途"。

雷仲仁说,蝉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在地下待的时间比在地上长得多。一般的蝉在地下生存四五年,最长达16年,在地上一般只存活几周。如果土壤环境好、树木茂盛,蝉可以吃的东西多了,种群自然就扩大了。"对比来看,南方城市的蝉数量比北方城市多。"

雷仲仁说,蝉由于主要生活在地下,所以对地上的各种农药非常敏感,只要一点就能让它丧命。因此,蝉的数量增多,从侧面说明城市的生态环境好了,人们施用农药的频次和数量也减少了。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周兴苗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也表示,蝉存在"大小年"现象,这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非生物和生物因素。例如,蝉卵在秋冬季孵化并落入土中时,环境和气候条件会影响其后续生长。而今年遇上蝉的"大年",不同生长周期的蝉品种叠加出现,多种类同时迎来"大年",使得蝉的数量格外多。"这个现象与今年高温没有太大的直接关联,每年蝉在我国出现的概率本就很大,只是种群数量有差异,今年这样的情况在以往年份也可能出现过,只是大家没有过多关注。"

蝉叫声为啥这么大?蝉尿攻击对人体有害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教授魏琮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全球已知的3100多种蝉中,一般只有雄蝉会叫,它们的"嘴巴"-- 一对鼓膜发音器长在第一腹节背面两侧。

魏琮团队曾专门研究过一种常见"知了"蟪蛄。每年夏季,雄性蟪蛄从早到晚不停地鸣唱。它们通过鼓膜发音器发出响亮的鸣声吸引雌性,"歌曲"曲调丰富。

"根据情境的不同,雄性蟪蛄的鸣声可分为4类,即召唤声、求偶声、警告声和惊鸣声。其中,召唤声可与求偶声一起发挥作用,吸引同种的雌性前来交配;警告声是交配时偶尔发出的声音,用以恐吓其他竞争者;惊鸣声多与遇到危险有关,是被惊扰或捕捉时发出的刺耳鸣声。"魏琮介绍说,雄性蟪蛄的召唤声速率越高、单脉冲时长越短、脉冲间隔越短,发出的求偶声速率越低、脉冲组间隔越长,则求偶、交配的成功率越高;反之,求偶、交配的成功率越低。

"大家夏季听到的蝉鸣主要是它们在求偶--使用浑身解数,花样百出地大声'歌唱',只求一生所爱。"魏琮说。

面对市民反映的噪声困扰,魏琮解释说,蝉鸣确实是一种噪声,但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建议以包容的心态看待这一自然现象。

而对于市民反映的"滴水"现象,周兴苗解释,这些液体可看作是蝉的尿液。蝉属于半翅目昆虫,以植物汁液为食,属于刺吸式取食方式,其肠道会将吸收的汁液部分排出。这种液体除了水,还含有氨基酸、糖类等营养物质,因此带有甜味,但对人体和衣物无害,只是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和清洁上的麻烦。

央视新闻报道称,"蝉尿"是蝉吸食树汁后的代谢性产物。高温天气,蝉吸食树汁更频繁,排泄量增大,每秒射出的距离可达3米。"蝉尿"里90%以上是水分,也有钾、钠等微量矿物质和少量植物糖,基本无异味,不会引起中毒、腐蚀或感染。

他称,除上海外,武汉等其他地区今年也有蝉集中出现的情况,只是上海的这一现象受到了更多关注。此外,当地的环境条件适宜,也为蝉的集中出现提供了便利。

"希望大家以平常、和谐的心态看待这一自然现象,接受大自然的正常规律,不必因此造成过多困扰。"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