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五定旱涝”今年夏天是旱是涝?

2025-05-12 13:24  头条

今天就是农历四月十五(2025年5月12日),这个普通的日子在庄稼人眼中却是一个重要的时节。

我国大部分地区已步入初夏时节。这时节气温稳步攀升,南方逐渐迎来湿润气候,而北方的麦田正需要充足水分。

村里老人常说"四月十五定旱涝",说的就是这天是晴天还是雨天能预测整个夏季的雨水情况。

这两天有的地方月明星稀,有的地方阴雨绵绵,这些现象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农谚是什么意思?

第一句农谚说"四月十五月如盘,四十五天不见雨"

这句老话在农村广为流传,字面意思是说,如果这天晚上月亮圆满明亮,像银盘似的挂在天上,接下来的四十五天(差不多到夏至节气)雨水就会偏少。

这个现象在气象学上能找到对应关系--当副热带高压提前控制大气层,空气中的水汽难以凝结成雨,自然就会出现持续晴热天气。

古籍《农候杂占》有载:"四月望日晴,仓廪实",印证晴朗的四月十五预示丰收。

不过对于不同地区来说,下不下雨的影响截然不同。

在长江流域,四月正是油菜收割、早稻插秧的农忙时节,连续晴天有利于晾晒作物。但华北平原此时正值小麦灌浆期,籽粒饱满需要充足水分。

还记得2020年河北地区就因四月持续干旱,导致小麦千粒重下降约5%,这就是农谚说的"月圆麦田渴"的现实写照。

第二句农谚说"四月十五落,六月雨不缺"

这句农谚则给出了另一种预测。如果农历四月十五这天出现降雨,预示着农历六月(通常对应三伏天)雨水充沛。

此时正值水稻分蘖、玉米拔节的关键生长期,充沛降水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适时的雨水既能缓解酷暑,又能保证作物水分需求。

这其中的天气原理在于:四月还能形成有效降雨,说明冷暖气团仍在激烈较量。这种大气环流态势延续到盛夏,就会形成稳定的降雨带,为秋粮生长提供保障。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种预测更适合季风气候区。在西北干旱地带,四月降雨更多受局地气候影响,与夏季降水关联性较弱。

那么,气象部门预测的四月十五降雨情况如何?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5月12日全国降雨集中在青藏高原、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其他多数地方晴空万里。

按照传统说法,这可能预示长江中下游今夏降水偏少会出现旱情。不过现代气象专家提醒,农谚反映的是概率性规律,具体天气还需结合实时观测。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部分农谚的准确性正在发生变化。比如近年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就让"四十五天不见雨"的情形变得难以预测。

但气候变化的本质规律,仍可通过长期观测总结--这也正是古老农谚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这些传承数百年的农谚,本质上是古人长期观测的统计规律。比如"云遮月"预示雨水多,其实对应着大气中水汽充沛;"夜刮南风"预兆旱情,则与暖湿气流持续北上有关。读懂这些自然信号,就能提前做好农事安排。

站在现代农业角度看,这些经验之谈仍有参考价值,但不能照单全收。

现在我们有卫星云图、数值预报等科技手段,应该把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比如根据农谚判断趋势,再结合天气预报调整灌溉计划,才是科学的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