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吊舱缺陷与台方的尴尬
然而,所有这些高科技零件的设计本意并不是瞄准空战,而是更擅长对地攻击。去年那个著名的气球事件便是很好的例子。两架F-22负责发射导弹,而两架F-15C才是挂着"狙击手"吊舱提供情报支持的。它们发现、识别并追踪这个慢吞吞的空中目标,为F-22引导撂倒它。
"狙击手"吊舱最大的短板在于它没有测距功能,无法通过影像直接计算目标距离,这在空战中可是常见的硬需求。而美军另一种更高端的"军团"吊舱却可以通过影像对比来算出目标距离,甚至还支持超视距空空导弹的发射。曾经,美国空军第85测试评估中队的F-15C就利用"军团"吊舱成功锁定并击落了一架QF-16靶机。
这样一比,高下立判,台方F-16V对歼-15的"锁定"简直就是纸糊的窗户。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不行,咋不用雷达锁定呢?F-16V的AN/APG-83相控阵雷达难道不是相当牛么?对,台方想啊,可就是不敢啊。
一旦用雷达锁定,密集的脉冲信号立刻会触发告警系统,歼-15马上就会开始反击。这也正是为什么大陆飞行员豪言:"有种你开火控雷达照我!"
3、所谓"锁定"的真相:远距离的"偷拍"
因此,所谓的"锁定"歼-15,不过是从200公里开外的远距离"偷窥"罢了。仔细看看那张照片,质量真是差得让人尴尬,边缘衍射效应明显,整个画面模糊不堪,甚至没有基本的数字代码标识,这说明台湾地区引进的"狙击手"吊舱其实更像是一个"缩水版"。
充其量只能提供个大概方位,速度、位置这些关键数据都没有,这是为何台湾军购时总被诟病为"花大钱买废铁"。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台媒在报道上却把这段"偷拍"大肆吹嘘成"锁定",仿佛只需按个按钮,就能轻松斩下歼-15的猎物。这种夸张的无法无天,不禁让人感慨"无知者无畏"。
台方试图借此"露脸"的行动显示了其面对大陆军事压力的紧张心理。以目前的装备水平和训练程度来看,在真正的军事对抗中,台湾仍然处于劣势。解放军持续加强的军事力量和频繁的演习活动,确实给台方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