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5日,长和实业与美企贝莱德财团的港口交易协议还未签署,原定的4月2日"交割日"已过去3天,在有关部门宣布对该交易进行审查后,局势进入了诡异的安静期,而有人显然不愿放弃。美方这边,近日摩根大通发布报告,称长和宣布暂缓了港口交易,但贝莱德与长和的独家磋商期持续到今年7月27日,且有延长磋商的可能,这意味着双方的时间还有很多。长和方面,4月3日,李嘉诚以预录短片的方式露面,提到了自己与淡马锡信托基金合作,向新加坡两家医院赠送治癌仪器的事,绝口不提港口交易。有分析认为,李嘉诚此举是转移公众视线,缓和社会对长和的紧张情绪,说白了是一种公关策略。
结合双方的表现,不难看出两点信息,一是尽管美企与长和都想尽快达成交易,但协议在短期内无法签署,各方都在等待中国有关部门的松口。二是李嘉诚正在止损,长和股票的下跌趋势还在继续,4月3日收盘跌1.02%,摩根士丹利将长和今明两年的每股盈利预测下调11%,在过去的十几个交易日,长和系资产已蒸发780多亿港元。对此李嘉诚公开露面扭转风评、长和就拆分电讯业务发公告等行为,都有止损的意图。作为港口交易的当事方,长和实业在国家利益面前缄默不语,玩弄公关伎俩试图蒙混过关,引发了港媒的批判。
日前香港《大公报》再度刊文,称长和出售港口给美方不得人心,敦促长和尊重国家利益,必须尽快回头,改变错误决定。那么如果长和方面一意孤行,这桩交易国家能不能管呢?香港《南华早报》援引多名法律专家的观点,进行了明确定调。专家认为,尽管长和的注册地在开曼群岛,但其业务运营、管理团队和市场都在中国,同时该交易达成后,很可能导致中国船只在巴拿马运河等港口被美方征收高额"停靠费",对中国的供应链、企业和国家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中国监管部门有权介入该交易,《反垄断法》对港口交易的审查,不影响"一国两制"原则。
从全球范围看,美方多次以"国家安全"为名干涉市场交易,在芯片、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对华断供,禁止美企与中国做生意,还制裁了上千家中国实体,近日美总统特朗普更是以"保持竞争优势"为名,对全球的贸易伙伴加税,对中国更是达到了34%。这充分说明国家利益和安全高于一切,对涉及基建、安全和战略层面的商业行为,国家审查是全球的普遍行为。此番长和对贝莱德打包出售了位于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造成的影响不用多说,严重的话将威胁中国的海运通道,中国监管部门的介入合理合法,即便叫停该交易也在情理之中。
眼下最大的输家已经出现,无疑是长和实业,如果港口交易泡汤,该企业不但股票一路下跌,损失了数百亿港元,还在国内形象大损,不利于市场经营,同时美方还可能索要高额违约金,可以说是鸡飞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