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后,美欧关系出现裂缝。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欧盟于四月和中方达成共识,同意重启贸易谈判。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中欧多次就关键贸易问题展开接触,但结果似乎并不乐观。
日前,在一场智库论坛上,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就透露,中国与欧盟围绕电动汽车关税的争端还在不断升级,双方在布鲁塞尔展开的技术性谈判也无果而终。
(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
欧盟方面的看法是,中国对欧洲干邑白兰地的进口税调查缺乏诚意,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欧盟的一种报复,且中方对稀土矿的出口管制,也给欧盟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所以若是谈判始终无法取得进展,那么中欧本应举行的一场经贸高层对话,将可能被欧盟方面取消。
其实,这已经不是欧盟方面近期第一次"抱怨"中方了。在前不久,法国高层就曾多次透露,中方在白兰地等关键议题上丝毫不做让步。
当下欧盟方面的这番话,也带有很明显的威胁意味。一方面他们是想拿中欧高层对话作为筹码,逼迫中方在关键议题上做出让步;另一方面,则是要将中欧谈判失败的缘由,完全归咎于中方。
对于欧盟来说,其总是在和中方的谈判中,将"中国会做出让步",作为一种预设前提。而这种思维,源于冷战结束后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体系中,部分国家习惯以"实力地位"定义谈判逻辑,认为发展中国家为融入体系需付出"让步"代价。这种基于旧国际秩序的认知,至今还在影响他们在对华政策上的判断。
再加上过去中国曾为推进合作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灵活的谈判策略,这种"以让促谈"的策略,被欧盟误读为是中国在压力下,必然会妥协的惯性逻辑。这种思想,导致欧盟高估了自身在谈判中的筹码。
对于中欧来讲,电动汽车等议题陷入僵局,核心矛盾主要在欧盟一边。
在此前和中方的谈判中,欧盟既要求中国车企统一价格承诺,又私下与个别企业接触,试图"分而治之"。这种双重标准,就破坏了中欧之间的战略互信。
此外,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欧洲汽车业的冲击,加剧了欧盟的焦虑。所以欧盟才试图通过对华强硬展现所谓的"战略自主",但同时却陷入了既要追随美国遏制中国、又需中国市场维持经济增长的矛盾当中。
(中欧磋商)
最为重要的是,站在中方的视角来看,我们已经完全具备了不做让步的底气。
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中方已经形成了全产业链优势,且技术创新能力还在持续突破。此外,中国电动汽车凭借性价比和智能化设计,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动地位,去年对欧出口就占了全球的30%以上,而欧盟对中国新能源零部件的依赖度高达45%。这种"不可替代性",使欧盟难以通过关税真正遏制中国产业扩张。
在反制欧盟上,中方也有能力针对其痛点实施精准打击。就拿白兰地来说,中方反制措施直接导致其销量暴跌60%,每日27万瓶滞销,产业链濒临崩溃。同时,中国消费市场对欧洲车企至关重要,其中德国车企在华市场份额占其全球销量的30%-40%,若中国对欧盟燃油车加征25%关税,宝马、奔驰等也将面临巨额损失。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策略,使欧盟难以承受对等反制代价。
而对于欧盟来讲,谈判破裂给其带来的多维冲击,是其难以承受的。
在经济层面,欧盟对华加征高额关税,其本土车企也将面临"成本上升"和"市场丢失"的双重困境。且中国还可能加大对欧盟商品的反制范围,从而重创欧盟其他行业。
(欧盟倒向美国,不利于其战略自主)
在政治层面上,欧盟努力在中美博弈中维持"战略自主",但对华强硬政策将迫使其倒向美国。在这种状况下,欧盟在和美国的贸易谈判中将更加困难,届时将进一步削弱欧盟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话语权。
甚至为了求得生存,西班牙等一些国家可能绕开欧盟单独和中国展开合作,这样一来又加剧了内部的离心倾向。到时候,欧盟极有可能陷入"高端产业守不住、中低端产业回不来"的困境。
总之,当前国际格局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美欧的互动,已进入了"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若是个别国家仍沉溺于所谓的"让步思维",不仅会误判中国发展的内生动力,更会错失与中国共同开拓新机遇的历史窗口。
唯有以相互尊重为基础、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才能在谈判中找到符合时代潮流的解决方案。正如中国一贯强调的:"对话总比对抗好,合作总比冲突好。" 这才是面向未来的正确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