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我是刑警》还原一线刑警办案真相(2)

2024-12-13 09:43  中国警察网

记者:在您看来,公安题材影视剧在现阶段进一步发展的突破之处在哪里?

惠楷栋:真实、落地、还原,拒绝脸谱化、套路化,大胆追求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阐释中国刑警的职业气质和精神传承

记者:在《我是刑警》创作过程中,您在公安基层一线采访时,一线民警给您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对您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启发?

徐萌(《我是刑警》编剧):在《我是刑警》剧本创作过程中,我和项目团队做了大量的实地采风、访谈,以及专业书籍、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前后持续了七八个月的时间。通过熟悉刑警办案的业务流程和刑警的职业状态,同时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尽可能靠近这个职业、这个警种。

接这个剧,对我来说是个挑战。一是我之前没有写过公安题材,二是这个剧是命题作文,是根据"百佳刑警"的故事写一个真正刑警的戏。我认为这部剧一定要展现中国刑警群像,要全面阐释中国刑警的职业气质和精神传承。这样的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要真实,不只是人物、事件,还有逻辑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与细节的真实,就是所谓的质感。

采访中,一线民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他们极其聪明。我们见到的一线刑警各个都精明强干、智力超群,跟我们以前印象中的刑警感觉很不一样。我突然明白,以前我们看刑警都是他们的辛苦付出,其实这背后有巨大的智力支撑,所以我就想把这个警种的聪明劲儿写出来。

他们的内心很强大,默默无闻,奉献一生。有一次采访,民警说自己刚从案件现场回来,看着风尘仆仆的他平淡地说着案件中那些常人听起来惊悚的细节,想到这些人每天面对的就是这些,心里装着的是普通人永远想象不到的场景,不免让人心生敬意。有很多人成功侦办过大案,但依然在一线努力工作,那种朴素、敬业让人肃然起敬。听他们说到受害人,说到现场的惨烈,说到一直破不了案的那种痛苦、意难平,感觉好像很平淡,可是突然就哭了。这其实是曾经深陷其中者的暗自神伤,是一种无法自拔的牵挂。破案很难,真的不是靠拍脑袋就能破的,有的案子没有任何线索,一办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就是我们很多刑警一辈子的人生啊。

在采访中,我们听到刑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要还受害者一个公道,要对受害人家属负责。听多了,大家都这么说,突然就明白了,这才是他们办案的真正动力,就是人之常情,最朴素的"情同此理、人同此心"的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与情感。这些案件就发生在当地,是他们的家乡,是他们的乡亲,这种感同身受,就是责任与担当。

记者:在《我是刑警》前期的片花中,特别强调"半纪实""刑侦行业的发展史诗",在这部剧的创作中您是如何体现的?

徐萌:"半纪实"其实是一种拍摄手法和影像风格,强调真实性和质感,不过分使用花哨的镜头运动,演员也不过度表演。纪实风格也适合展示刑警这个职业的特性,成长、磨砺、苦难与光荣,这种风格会让作品呈现出一种浓郁的、粗粝的、磨砂般的质感。纪实感就要求真实、落地、说人话,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要合逻辑,不能端着,不能演,比如秦川和叶茂生在高所长墓碑前,往那儿一站,不说什么,悲情就自然上来了。有的时候一动不如一静。

关于"展现刑侦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具有史诗品格"这个说法,其实,在行业发展的大结构中找到矛盾点与痛点构建事件与冲突,是我们构建整个作品的逻辑原点,也是能让这个作品充满时代感与专业性,并获得行业认可的焦点。通过展现技术进步,办案手段升级,人物在时代的浪潮里沉浮、在破案中成长,呈现我们刑侦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交织,加上热血、忠诚、传承的精神,才会让作品具有史诗品格。

记者:在《我是刑警》的创作中,您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徐萌:这部剧最难的其实是搭建人物关系。我们想要的是一个既能见事又能见人的作品,既能看到事件的真实演进,又能看到事件中个人命运的展现、情感的表达与情操的体现。今天的观众对什么样的故事都不新奇,对什么样的人物命运都不陌生,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全景式的职场生活,基于职场逻辑的情感故事,同事情、战友情、上下级关系处理以及职业背景下的爱情。

因此,在创作中我们采取块状结构与线性推进相结合的方法,打个比方,就像是做一个烧卖,既能看到皮,也能看到馅:皮是我们的故事人物,馅是真实的职业场景,共同完成我们想要表达的内涵。我想把我的感受,把时代的变迁,以及人物心灵的触动、精神的成长、信仰的确立,一笔一笔地描画出来,一是向他们致敬,二是用我们的作品滋养他们的心灵。能让他们觉得有人懂他们的奋斗、牺牲以及他们的坚定。

关于在整个创作中秉持什么样的创作理念,我其实就是一个理念:只有你相信了你的人物和故事,才能把它写好,所以情感的真实、逻辑的真实是我们创作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