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30岁女子多次服避孕药致脑梗

2025-07-03 09:44  头条

"紧急避孕药吃多了,能吃出脑梗?"--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朋友圈的"吓人标题"?可它偏偏真发生了。

前阵子,门诊来了位30岁出头的姑娘,瘦瘦的样子,脸色发白,走路一瘸一拐。她前一天突然半边身子没劲,说话也含糊了点,以为是低血糖犯了,结果来医院一查:脑梗,还不轻。

"你有没有什么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抽烟喝酒?"我们一通老三样问下来,她都摇头。

但接下来的一个细节,让我一下子警觉起来--她说,这半年里,服用了7次紧急避孕药。

我们立马安排了血管成像,果然,她的大脑左侧一根主要血管天生就细,像一根牙签似的,跟正常人差了一大截。再加上反复吃药,"火上浇油",血液越来越粘稠,最后"卡壳"了。

这个案子让我很不是滋味。因为说到底,这不是某种罕见病,也不是巧合,是很多人对紧急避孕药和脑梗风险的不了解,拼着运气在生活。

那今天这篇文章,我不想讲教科书上的八股文,我就想和你坐下来,像聊天一样,把这事儿从头到尾掰扯明白。

说起脑梗,你可能觉得那是老年人、三高人群的专属"套餐"。但近几年,年轻人脑梗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我国年轻人(尤其是女性)脑梗发病率每年增长超过8%。你没看错,年轻女性,成了新"重灾区"。

为什么?生活方式变了。熬夜、焦虑、久坐、饮食不规律,再加上不合理用药,都是"幕后黑手"。

而在这其中,紧急避孕药,是个经常被忽略的"隐形炸弹"。

"它不就是个药嘛?避孕失败补救一下而已,吃完就没事了。"

这句话,恐怕是它被滥用最根本的原因。

但你知道它的原理吗?紧急避孕药里含有高剂量孕激素,通过短时间内干扰排卵、阻止受精卵着床来达到避孕目的。听起来是很神奇,但这个"干扰",其实对身体来说是一次激素风暴。

激素水平的剧烈波动,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活性增强……说人话就是:血液更容易"堵"。而这,就是诱发脑梗最危险的一步。

而对于有先天脑血管狭窄的人来说,这种"堵车"风险更是放大了好几倍。

你可能会好奇:先天血管狭窄,不应该一出生就发病吗?

不一定。这种先天问题就像一条偏窄的小巷,平时人少车少还好,一旦赶上高峰期或者堵车(比如激素波动、脱水、熬夜),立刻原形毕露。

这就像你家水管本来就细,你还拼命往里倒油,难免哪天"炸了"。

那紧急避孕药到底能不能吃?当然可以。它本来就是设计来应对突发情况的。但关键在于"紧急"两个字,不是"常规",更不是"备胎"。

按照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推荐,半年内不得超过3次,而且每次使用后,应尽快恢复正常避孕方式,比如避孕套、口服短效避孕药、宫内节育器等。

但现实中呢?很多女性把它当成"早安片",甚至有的姑娘直接说:"我不喜欢套套,麻烦,吃药解决多简单。"

可问题是,这不是感冒药,它对身体的影响远远不止于"避孕成功"。

很多人吃完药后,压根儿没觉得身体有什么不对劲,于是就更轻视了。直到某天突然头晕、说话含糊、手脚不听使唤,才知道那叫"脑梗"。

可那时候,已经是"翻车"了。

那为什么这种事多发生在女性身上?道理也不复杂。

女性本身血液黏稠度调节受到雌激素影响,在服药期间激素水平剧变,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女性在月经期、产后、口服避孕药期间,本就容易出现血管应激反应。如果此时又叠加先天血管异常,那就是"雷区叠雷区"。

再加上现在很多人从小没做过系统体检,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血管有问题,等到出事才发现,自己是天生"细血管星人"。

你说冤不冤?

那是不是说,有先天血管问题的人,就不能吃紧急避孕药?这个问题很关键。答案是:能吃,但需要评估。

如果你有以下情况,建议服药前先和专业医生沟通:曾经有偏头痛且伴有视觉或语言障碍
有家族脑梗或静脉血栓病史有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平时经常出现肢体麻木或短暂性手脚无力做过头颅CT或MRA提示血管发育异常

这些人群,吃药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人。但说到底,问题的根源不在药,而在避孕观念的缺位。

我们在门诊里看到太多年轻情侣,甚至已婚夫妻,对于避孕的认识还停留在"吃个药就好"。可健康不是靠"亡羊补牢"支撑的。

科学避孕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身体的尊重。

如果你觉得戴套麻烦、短效避孕药麻烦、宫内节育器麻烦……那最后就可能麻烦得更多。我想回到那位姑娘身上。

她还好,发现得早,抢救及时,康复可能性比较大。但她现在每天都要吃抗凝药,控制饮食,按时复查。她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真不值得。"是的,一点都不值得。那点所谓的方便、侥幸、自由,转头就可能变成一生的代价。我们不是要吓唬谁,而是想说,每一个被忽视的小决定,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决定了身体的大走向。

紧急避孕药不是避孕常规选项,半年最多3次,能不用尽量不用。

建立正确的避孕观念,科学、安全、长期地管理自己的生育权利。

别让一颗小小的药丸,成为压垮你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