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克明走了,2025年10月4日15点55分在西安因病离世,享年93岁
消息传来那一刻,我脑子里蹦出的第一幅画面,不是舞台灯光,不是红毯掌声,是电视机前那张老顽童的笑脸,呼啦一下从屏幕里伸出一只奇怪的小道具,逗得屋里一片乱笑
那时候天还早,阳台上晾着刚洗的被罩,电视开得有点大,妈妈在厨房喊我小点声,我就把音量往下一格,眼睛却舍不得挪开
后来才知道,他在舞台上的分量比在电视里还重
他是把话剧舞台和电视荧屏串起来的那根绳,稳,长,温热
1933年,他出生在山西忻州,那个年月的孩子大多不动声色地长大,日子把韧性一层一层压进骨头
1978年,他在话剧《西安事变》里饰演蒋介石,一角出圈,被同行夸"台上站住了"
那之后他像不肯停的钟,推着自己往前走
灯亮,走位,念台词,换戏服,等开场,再亮,直到把一场戏磨出光泽
1989到1995年,他多次执导央视春晚小品,把"喜剧的节奏"掰开揉碎教给观众
别看小品演十几分钟,台下要算到秒,节奏一慢就塌
那几年春晚,我们全家守着电视,看的是热闹,也看的是功夫
后来他在《快乐星球》里成了"老顽童爷爷",八零后、九零后一听这名字,心里就有一盏小灯亮
这位爷爷爱冒险,爱胡思乱想,常常不按套路出牌,可偏偏这样的人物让孩子相信,知识可以有趣,想象力是有翅膀的
西安话剧院给他的评价是"为艺纯粹、为人热忱"
这八个字不花哨,却沉,说明在剧场里他不投机,在生活里他不冷淡
人最怕混成"差不多",他显然不愿意
消息传出后,圈里圈外陆续发声
他的弟子和同行,如郭达、蔡明,通过媒体表达缅怀,说那种舞台上的认真已经成了他们的底线
我想起一次去看排练,远远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演员在黑台上来回走标记,灯还没齐,他已经满头是汗
有人问"您不累吗",他笑笑说"舞台是我的地"
这话换谁说都容易虚,但从他嘴里出来,被动作背书,就有说服力
西安话剧院已发布讣告,家属及单位正在筹备追悼会,具体时间地点尚未公布
我刷了会儿手机
截至10月5日,西安话剧院官网和社交平台还没更新追悼会安排
这样的等待很现实,仪式需要筹备,更需要一个大家能好好告别的方式
这两天不止他一个人走
10月3日,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宽逝世,享年85岁;
10月4日,画家吕士民也走了,享年88岁,这一连串的名字,让人忽然意识到"老艺术家"这个词不只是敬称,更是时间的警钟
放到世界舞台上
7月末,国际戏剧大师罗伯特·威尔逊在纽约离世,享年83岁,全球戏剧界同样低头致意
这一年,很多"压舱石"悄悄离开,我们站在岸上,才知道船有多重
可舞台从不只谈告别,也谈生长
北京"大戏看北京"2025展演季9月30日开幕,117部剧目,沉浸式、超高清第二现场,年轻观众一批批涌进剧场
我挤在队伍里领过一次票,旁边两个女孩讨论"二刷是否要坐侧台",那股兴奋劲儿真不比追星差
数据摆在这儿:2025年上半年,全国剧场演出票房54.02亿元,话剧场次增长16%,脱口秀成了第二大品类,票房增长134.9%
谁说观众不进剧场呢
女性观众占比达到68.8%,口碑在社交媒体发酵得飞快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说,要用"移动性文化空间"让戏剧跨地域交流
我认同这点
上海某演出季上座率97.8%,说明传统艺术不是老了,是换了活法
一出戏从北京走到西安,从线上走到线下,换一个空间,碰到另一群观众,戏就又活一次
当然,焦虑也在
廊坊炊庄高腔戏今年10月启动百场公益演出,探索"城乡联动"的传承法子,背后是人才断层、观众老龄化的硬坎
老戏要有人唱,新戏要有人看,中间还要有人肯花时间学手艺,这些都不是一句"振兴"能解决的事
赵克明这样的人,留下的不仅是作品,还有方法、规矩、做事的认真
我们这一代人要不要接,怎么接,这是摆在眼前的题
我把电视又翻出来看了会儿《快乐星球》,清晰度俗气得很,但"老顽童爷爷"笑起来的褶子,像旧窗帘上的光斑
他用几十年告诉我们,艺术不是炫技,是把人唤醒
你看小品里的一句停顿,话剧里的一次转身,孩子剧里一次眨眼,观众心里就起了波纹
人和人隔着座位,还是能被同一束光照到,这就是舞台的意义
舞台不会为某个人停灯,但会为一种精神留一盏常亮的小灯
等追悼会的消息出来,我想去,哪怕只是在剧院门口站一会儿
愿这位"老顽童爷爷"一路有光,愿他喜欢的舞台,永远有人在黑暗里对准那一束灯,深呼吸,然后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