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协议生效,安理会上,中方一番话直击要点,加沙或将迎来曙光(2)

2025-01-27 16:16  搜狐

1月19日,停火协议正式生效,这一天,加沙地区仿佛从漫长的噩梦中短暂苏醒。哈马斯率先行动,释放了3名以色列人质,她们在被扣押了471天后,终于重获自由。这3名人质均为女性,当她们被移交的那一刻,现场的气氛既紧张又充满期待。哈马斯士兵护送着她们抵达加沙城中心,然后将她们交给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随后,她们又被顺利移交给加沙地带的以军部队,并被转移至以军基地与家人团聚。她们的平安归来,让以色列民众在首都特拉维夫举行了庆祝活动,人们为生命的奇迹和和平的曙光而欢呼。

与此同时,以色列也履行了部分协议,释放了90名被扣押的巴勒斯坦人。当载着这些获释人员的巴士离开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奥弗监狱时,受到了巴勒斯坦民众的热烈欢迎。社交媒体上流传着获释人员与家人团聚的感人场景,他们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那是重获自由的喜悦,也是对和平的渴望。这些画面让人们看到,和平的力量正在慢慢修复战争带来的创伤。

在停火协议生效的同时,国际社会也密切关注着巴以局势的发展。1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巴以问题公开辩论会。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会上的发言,犹如一盏明灯,为解决巴以冲突指明了方向。傅聪强调,加沙停火一旦实现,绝对不能再启战端。实现加沙永久停火、缓解加沙人道灾难、制定加沙战后治理的安排以及重振"两国方案"的政治前景,这几个重要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落实"两国方案",实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比邻而居、和平共处,才能实现中东地区的持久和平。中方愿意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为恢复中东地区和平、实现巴勒斯坦问题全面公正持久解决作出不懈努力。中国的表态,展现了大国担当,也让国际社会更加坚定了推动巴以和平的决心。

联合国安理会(资料图)

然而,和平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份停火协议虽然给加沙带来了希望,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从以色列国内来看,政府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声音。部分官员对停火协议表示支持,他们深知和平的珍贵,希望通过协议为以色列带来稳定的发展环境。但极右翼势力却强烈反对停火,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部长本 - 格维尔等3名政府部长甚至在1月19日向以总理内塔尼亚胡递交辞呈,本 - 格维尔领导的极右翼极端民族主义政党"犹太力量党"也宣布退出执政联盟。如果同为极右翼且强烈反对停火的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效仿退出内阁,内塔尼亚胡的执政联盟将失去内阁多数席位。这种内部的政治矛盾,无疑给停火协议的执行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协议执行的细节来看,也存在着诸多争议。例如,以军撤离的范围是否明确,是否能够真正完全撤离;人质释放的顺序和条件是否合理,会不会引发双方的不满;援助物资的分配如何做到公平公正,能否真正满足加沙民众的需求。这些细节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很容易在执行过程中引发双方的分歧,导致停火协议无法顺利推进。

在国际层面,外部干预也是影响停火协议能否持续的重要因素。美国在巴以问题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未来的政策走向充满不确定性。过去,美国的一些政策倾向对巴以冲突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周边国家如伊朗、黎巴嫩真主党等,他们与巴以双方的关系错综复杂,对巴以局势的态度和潜在行动也充满变数。这些外部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巴以和平进程更加扑朔迷离。

加沙地区(资料图)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但停火协议的生效还是给加沙地区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在停火的日子里,加沙民众开始小心翼翼地走出避难所,他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在废墟中搜寻可能幸存的亲人,同时也着手清理家园的残骸,试图在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上重新建立生活的秩序。孩子们也终于能够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玩耍,虽然他们的眼中依然残留着战争的恐惧,但那久违的笑声再次在加沙的街道上响起,仿佛在诉说着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展望未来,加沙的重建之路依然漫长而艰难。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支持,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关注。巴以双方也需要放下仇恨,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积极参与到和平进程中来。国际社会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双方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谈判环境,推动双方就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