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话还没说几句,寒气就已经钻进袖子里了。今天,是寒露节气,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七个,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一到,意味着秋天已经不是软绵绵的那个秋了,早晚的温度,开始真正地"扎人"。
寒露这天,阳光晒在背上还温温的,可只要往阴凉处一站,鼻尖就开始发冷。不是说天一下子就变了,是从这一刻开始,秋天有了"霜气"。
但今年的寒露,和往年不太一样--
老一辈人说,今年这个寒露,是六十年才碰一回的"早寒露",四个特点全赶上了,不说凶猛吧,至少是有点不寻常。
到底有啥不一样?为啥说它"60年一遇"?哪些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小讲究?今天就一口气说清楚。
一、为啥说今年寒露不一般?
古人对寒露有很多观察,不靠预报,靠看天、看地、看月亮、看水露。总结出来的那些老话,说白了,就是经验账本--今年寒露要是踩上这几个点,就说明可能是个"冷年"。
今年,四个特点全中了:
1. 今年是"早寒露"
什么叫早寒露?不看公历,看农历。
老话讲,"寒露在八月,叫早寒露;寒露在九月,叫晚寒露"。
今年寒露,落在农历八月十七,是典型的早寒露。
老人说,"早寒露,冻死牛,晚寒露,暖悠悠"。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吓人,但核心意思就是:节气越早,冷空气来的也越早,冬天就更可能是"扎实"的冷冬,雪也容易下得猛。
而晚寒露呢,像拖拖拉拉的冷风扇,一直不转正,结果整冬都是冷不痛快、暖不彻底。
所以,仅这一点,就足够让人把今年的寒露多看两眼。
2. 是"上午寒露"
老话还有一说--交节的时间也能看门道。
今年寒露是在10月8日上午8点40分57秒交节,也就是说,它属于"上午寒露"。
啥意思?
"上午寒露,大雪封门;下午寒露,单衣过冬。"
别觉得夸张,这不是封建迷信,是老祖宗把天象、时辰和气象变化捆在一块琢磨出来的生活智慧。
上午交节,代表寒气提前聚拢,冷空气可能在十月下旬就开始活跃。反过来,下午交节的年头,往往气温下得慢,真正冻人的是到元旦以后。
所以说,今年的"早+上午",这两招一起上,冬天估计不轻松。
3. 寒露在"初一前"
这点也不能忽略。
有句农谚说得明明白白:"初一寒露后,雪大不见路。"
啥意思?如果寒露在农历九月初一之前到,那就说明这一年的冬天可能下雪多,而且下得大。
咱回头一看--今年寒露在农历八月十七,早就早过初一了,完全符合这个说法。
当然,这种判断是建立在古人长期观察基础上的经验总结,不是绝对。但越多的"巧合"出现,就越让人有种"老天今年真有点急脾气"的感觉。
4. 寒露赶上"单日"
这个看着不起眼,其实不少地方的老人都很在意。
比如在江淮、鲁西南一带,就有这么一句话--
"寒露逢单,棉被加三。"
说的是:寒露这天如果落在农历单数日上,比如初五、初七、十七,那冬天可能会特别冷,需要多加几床被子。
咱们再看,今年寒露在八月十七日,正儿八经的单日。
讲到这,四个"冷信号"全中了--早寒露、上午寒露、初一前、单日寒露。这种组合,听起来就不是那种"好糊弄"的年景。
所以你要说今年冬天会不会冷,光看这些老经验判断,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二、60年一遇的"乙巳年寒露",有啥特别?
说它60年一遇,是因为今年是农历"乙巳年",天干地支排起来,乙巳轮到一次刚好60年。乙巳这个年份,本身在很多节气之中就容易出"早现象"。
比如乙巳年的寒露,常常提前、常常上午、常常农历八月就到。
而四个都撞上的情况,确实不常见。上一次发生这种组合,还是1965年,整整60年前。
所以老人感慨,"今年寒露不一般",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情绪表达,是基于过往经验的一种"气象判断"。
三、寒露之后,有些东西不能随便吃
节气一换,人吃的东西、穿的衣服、做的事,老一辈都有讲究。
尤其寒露这个节点上,天气一干一燥,脾胃又脆又虚,稍微吃错点东西,就容易上火、伤气、积滞。
不少地方的老人都提醒一句:"寒露过,不乱补,两样东西要少吃"。
一是:别急着猛吃大补肉
这时候刚有点冷,很多人就开始炖羊肉、炖牛肉、炖排骨,往锅里一顿乱炖,说是"进补"。
可问题是,寒气虽然来了,脾胃还没转过弯。
寒露节气后,虽然适当吃些温润食物没问题,比如山药、百合、莲子、红枣这些,但大鱼大肉要吃得有度,不能猛补。
老话说:"寒露不补错一秋,乱补伤身一整冬。"
这个节气,不是靠吃撑来的,是要把胃口养顺了,气养通了,才能接得住后面真正的寒冬。
二是:少吃辣、少喝酒
秋燥上来得特别快,寒露一到,空气一干,很多人开始嘴巴干、嗓子干、皮肤干。
如果这时候还狂吃辣椒、姜蒜,再来点白酒,那等于火上浇油。
不仅容易上火,还容易让原本就虚的人气血更加偏颇,整个人燥热难安。
这时候,该吃点润肺养阴的东西,比如梨、银耳、莲藕,能缓一缓秋燥。
所以说,不是秋天来了就要立马"大补",是得顺着节气的劲儿,慢慢调,不猛进,不猛上。太快了,身体扛不住,反而容易出问题。
四、寒露节气的三候,藏着节气的骨头
古人把寒露分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二候,雀入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华。
这三句话,说的不是玄,而是自然。
第一候,大雁成群飞南,人们知道,天气真的冷了。
第二候,鸟儿少见了,蛤蜊多了,虽然这是想象,但也说明了一个现象:动物在换季,生态在调整。
第三候,菊花开了,草木迎寒。花以黄为贵,菊以黄为尊,寒露时节的菊花,不是为了好看,是提醒你,真正的秋天,已经登场了。
这些候应,不是诗意,是生活。是古人用眼睛、耳朵和双脚丈量出来的气候地图。
寒露节气在农耕社会的重要性不亚于霜降,因为这个节骨眼上,晚稻要收,麦地要整,果园要封,山林要护。你要是错过了寒露,后面很多农事就要脱节。
所以才说,"寒露不收场,后悔一整年"。
五、今年寒露,真是"冷年的前奏"吗?
现在的天气预报比以前精准太多,但老经验也不该丢。
它不止是看天,更是看人,看地,看节奏。
今年这寒露,该早的早,该冷的冷,该信号的全来了。
冷不冷?等下个月北风一吹你就知道了。
雪多不多?等腊月时节一验便知真假。
但老祖宗留下的那些话,不是让我们死记硬背的,是提醒咱们--季节有节奏,生活要顺势。
你不妨明早起个早,看看露打没打湿地砖,风往哪边吹,草有没有卷边。感受一下寒露到底是什么"骨头"。
今天寒露,你那边冷了吗?欢迎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