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华下通牒,插手中国东海,外交部撂下狠话,这次硬刚到底

2025-07-01 09:34  头条

中日前脚还在谈经贸合作,后脚日本就下通牒,逼中国在东海让步,对于日本的无理要求,中方撂下三个字,不接受。

6月23日,第22次中国商务部与日本经济产业省副部级定期磋商会议在北京举行。按理说,这场会议的主基调是推动经贸合作、加强区域经济协作。然而会议结束没多久,日本政府却突然对中方发难,称中国在东海"中日中间线"中方一侧新建一座建筑物,要求中方停止所谓的"单方面资源开发"。

听起来似乎是"中立发声",但仔细一看,日本的话术里已经带有浓厚的威胁意味,不仅妄图对中方内海事务指手画脚,还摆出一副"必须马上停止"的架势,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逼中国让步,暂停自己的海上活动。

对此,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回应,发言人郭嘉昆直接撂下三个字:"不接受"。中方强调,中国东海油气开发活动位于中方毫无争议的管辖海域,一切行动合法合规,日方根本没有任何资格说三道四。

这不是日本第一次在"中间线"问题上做文章。早在2004年,日本就单方面划定所谓"东海中日中间线",并以此作为"争议海域"的基准线,反复要求中方在这条线以西不准单独开发资源。但问题在于,中间线是日本单方面主张的,并不具备国际法律效力,也从未得到中国承认。

中方的立场一贯明确:中日之间在东海并未划界,双方应通过谈判解决争议,但在未划界前,中方在本国管辖海域的任何开发活动都属完全正当,不存在所谓"单方面"行为一说。

更值得注意的是,连日方自己都承认此次中方设置建筑物的地点"在中间线中方一侧",那就更加坐实了中方的行为属于国内事务,根本不需要经过日本同意。因此,日本的所谓"抗议",本质就是在虚构争议、炒作舆论,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压力。

其实,日方这类"突然翻脸"的行为并不罕见,尤其是在中日关系刚出现积极信号之后更容易发生。

这一次从"会后翻脸"到"外交通牒",背后其实有三层用意:第一,是借东海问题为国内政局加码。石破茂政府支持率持续走低,在对华政策上不断被日本右翼保守势力施压。在他们看来,只有在涉华问题上"硬起来",才能转移舆论焦点,争取民族主义分子的支持。

第二,是借东海问题为美国"印太战略"服务。在美国不断要求其盟友在中国周边制造"安全摩擦"的背景下,日本此举正好可以为美军提供借口,借"中方挑衅"为理由,在东海、钓鱼岛附近加强军事存在。

第三,是试图干扰中国的正常资源开发。东海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中国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持续炒作"中间线问题",就是想在国际舆论中制造"中国在东海搞霸权"的假象,从而压制中国在海洋权益方面的扩展。

这一套"打配合、造声势、博出位"的操作,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日本对华外交中,但效果却是一次比一次差。

除了东海问题,日本还不停借用"海洋法"做文章,试图为自己的扩张找借口。就在不久前,日本再次指责中国的科考船"未经通报"在"冲之鸟岛专属经济区"进行调查,称其"违反国际法"。听起来似乎站得住脚,但问题是,所谓"冲之鸟岛"实际上是一个不足1平方米的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根本不具备划设专属经济区的资格。

也就是说,日本自己拿着一块礁石硬说是岛,再以此主张海域主权,然后又反过来指责中国违反国际法,这种"偷换概念式"外交策略,实属拙劣。中国早已明确不承认日本在冲之鸟礁的主张,中国科考船在此活动,属于行使国际法所保障的"公海自由",日方无权干涉。

无论是东海"中间线",还是太平洋"专属经济区",日本的本质意图是一致的,不断扩张海权、压缩中国活动空间,在国际法与舆论中捆住中国的手脚。不仅是日本,韩国也在打着相似的算盘。近期,韩国方面对中国在黄海设立大型平台工程表示"担忧",借"韩中暂定措施水域"问题,对中方进行道德绑架。

但真实情况是,韩国早在更早时候就未经中方同意,在黄海大陆架进行所谓"先期勘探",此举本身就已打破默契。而现在,看到中国也开始开展类似作业,韩国却反过来大肆指责,完全是双标。

更明显的是,日韩两国近期不断加深与美军的海上联动。日本、韩国、菲律宾三国的海警部门刚刚在日本海域举行了联合演练,演练科目更是模拟海上船只碰撞与救援,几乎就是对中方近年来在南海、东海常态化巡航的一个"影射"。

日韩的这些动向,配合得异常默契,目标很清晰--在中国的海洋利益不断扩展的同时,制造地区不稳定局势,激化所谓"中国威胁"印象,然后配合美方军事部署,为进一步"印太围堵"创造条件。

面对日本的无理要求,中国仅以三个字作答:"不接受"。这三个字背后,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反驳,更是对任何外部压力的明确宣示:涉及主权和核心利益,中国绝不妥协。

中方近年来的对外姿态越来越清晰:该谈的可以谈,但底线必须守;该让的可以让,但主权寸步不让。无论是日韩挑衅、还是西方搅局,只要触及中国的核心利益,中方就不会"讲客气"。未来东海局势可能还会反复波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在面对挑衅时只能"据理抗议"的国家,而是有能力、有手段、有战略耐心应对各种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