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的回应不止于防守,他还顺势反守为攻,提出了中方的三项条件,展示了中国的外交智慧。首先,他要求欧盟"相互尊重核心利益",特别点名台湾问题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提醒欧盟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其次,他呼吁"坚持伙伴定位",明确中欧"不是对手,更不是敌人",反对将差异政治化。最后,他强调"践行多边主义",批评欧盟盲从美国主导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敦促其维护联合国宪章。这些条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基于中国18年来稳居欧盟最大贸易伙伴的现实--2023年数据显示,中欧贸易额突破8000亿美元,互利共赢才是硬道理。王毅的举动,将对话从无谓的指责,提升到了战略高度的较量。
欧盟的困境,本质上源于其在美中夹缝中的尴尬定位。经济上,欧盟高度依赖中国--中国不仅是其最大贸易伙伴,还支撑着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技术等关键领域的发展。安全上,却依附美国,甘当"跟班",比如卡拉斯3月访美遭美国务卿鲁比奥"放鸽子",亲美路线受辱后,又转向中国示好,却难掩意识形态偏见。这种"精神分裂"的行为,体现在具体政策上:冯德莱恩等官员一边访华谈合作,另一边在G7峰会上配合美国渲染"中国经济威胁";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35%反补贴税,中国则反击对欧盟白兰地启动反倾销调查。欧盟试图用"价值观外交"掩饰战略迷失,结果却是两头不讨好,王毅的反击正是对这种短视的当头棒喝。
特朗普(资料图)
眼下,欧盟最该做的不是对中国指手画脚,而是认清现实、做出明智选择。中欧关系不是零和游戏,合作才是化解危机的钥匙。中国已用实际行动证明诚意,比如在稀土问题上为欧洲企业开绿灯,在俄乌冲突中推动"和平之友"小组促和政治解决。而欧盟若继续沉迷于"美国附庸"角色,只会加速自身分裂--关税威胁、经济疲软和军费压力,正将欧盟推向崩溃边缘。即将到来的7月中欧领导人峰会,将是关系的"温度计",欧盟若执意对抗,只会失去多极世界的关键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