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预制菜”引发的争议,罗永浩与西贝争的到底是什么?(2)

2025-09-12 14:22  新黄河

某种程度上,本次争议恰好满足了两组针对预制菜行业的叙事关系:被"中伤"的企业对营商环境的焦虑,被剥夺知情权的消费者对餐品的焦虑。而这一切所对应的,是中国预制菜行业正处在快速扩张与规范整顿并存的转型时期。正是因为所处节点的特殊,对围观公众来说恐怕就更要跳脱出口水之争,看到其中的公共价值。

毕竟,此事所投射的或许更多是一种预制菜企业和消费者互不信任的僵局。

数据显示,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呈逐年扩张趋势,并有望在2026年突破10720亿元,但是预制菜市场增速却在逐步放缓。2024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率为35%,而这一数字预计将在2026年跌至18.3%。增速放缓的背后,是近年来接连爆出的预制菜负面信息,并由此引发的一轮轮预制菜是否应该告知或标明的广泛讨论。

监管亦在持续发力。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提到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过鉴于告知标准、告知范围的相对模糊,以及国家标准仍在制定当中,现实中,普通消费者在不透明的商家面前往往难以掌握技术话语权,更多只能依靠常识判断,由此不信任感便会加剧,这正是罗永浩所代表的一种群体情绪的应激反应,这种消费者的信任赤字显然需要更权威的政策规范来弭平。

而从供给端来看,预制菜作为新兴消费品也是食品工业化的必然产物,企业逐利本无可指摘。在新黄河的报道中,贾国龙就罗永浩呼吁的"强制标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该要求"是预制菜"的餐厅进行明示,而不是让"不是预制菜"的餐厅去自证清白。这是以往舆论场中,少见的商家视角下对"信任僵局"的一种观察与诉求,无论是否值得被采纳,但它需要被看到。

很多人都通过这次争议联想到了多年前"老罗怒砸西门子冰箱"的维权场景,尽管本次争论还在持续升温,但客观来说,今天的西贝之争恐怕很难复刻"当年盛况",当年的西门子问题终归是客观、硬性的质量缺陷,而今日的餐食口感问题则高度主观,这或许说明本次争议以及因此牵扯出的问题难以产生酣畅淋漓的赢家,这也说明公共议题终归要在各自的痛点与堵点中也能看到对方的处境--前路藏在共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