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亚风暴”或已减弱 中东局势“物极必反”?(3)

2024-08-09 13:28  澎湃新闻

伊朗的巴以政策和对抗以色列政策已难以持续

伊朗对巴以冲突政策以及伊朗与以色列对抗的不可持续性,都使伊朗到了深刻反思关键时刻。

如果以历史和理性的态度回顾和思考伊朗与以色列的关系,可谓耐人寻味。在波斯民族和犹太民族长达两千余年的历史交往中,双方目前的对抗性关系与双方的长期友好交流相比,可谓弹指一瞬。双方不仅在历史上长期友好,在当代也曾共同作为美国盟友而密切合作。

伊朗和以色列关系出现矛盾始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反美、反以成为伊朗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即使如此,双方在20世纪80年代的矛盾仍主要停留在舆论层面,以色列在两伊战争中与伊朗保持了密切合作,尤其是向伊朗出售了大批军火。双方关系的真正恶化始于冷战结束后,双方围绕中东和平进程尤其是巴以问题、伊核危机与伊核协议、"阿拉伯之春"尤其是叙利亚内战问题的矛盾不断加剧,双方在军事和安全领域针锋相对的对抗日趋突出。(参见刘中民:《伊朗以色列历史上长期交好,为何如今彻底翻脸了?》)

长期以来,伊朗在巴以冲突问题上的强硬政策和"输出革命"外交存在密切关联,伊朗一方面在巴以问题上坚持并不现实的反以政策(如伊朗前总统内贾德主张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另一方面通过支持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哈马斯、也门胡塞武装等激进的宗教政治组织对抗以色列。这种做法尽管扩大了伊朗地区影响力,但伊朗对以色列的激进政策、对处于"灰色地带"宗教政治组织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其政策缺乏足够的政治合法性,当然也缺乏国际法依据。这也是以色列围绕哈马斯、真主党、胡塞武装等问题上敢于痛下杀手的原因所在。

从某种程度上说,以色列和伊朗的很多政策和做法是一种激进对激进的非理性行为,并使双方都因此遭到反噬。这是双方都必须正视的问题。

伊朗军队的导弹。资料图

伊朗和以色列均无法承受全面冲突的压力

新一轮巴以冲突及其外溢的主线是哈马斯与以色列的矛盾、伊朗及其领导的"抵抗轴心"与以色列的矛盾,但决定巴以冲突外溢规模、程度和方式的是以色列和伊朗的矛盾。从本质上来说,以色列已经陷入内外交困的困境,其长期冲突政策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伊朗更是长期处于十分艰难的内外环境下,其领导的"抵抗轴心"同样难以持续。

从中东地区发展大势来看,特别是沙特等海湾国家、阿拉伯世界、土耳其等地区国家都在相互和解,伊朗、以色列自身在此轮巴以冲突前也都各自在致力于与地区国家和解(它们彼此之间除外),埃及、约旦、叙利亚等巴以冲突周边国家都无意卷入冲突,伊朗在巴以冲突问题上的非理性政策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并无市场,以色列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的极端政策使其在国际社会乃至西方陷入严重孤立。

总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物极必反、不破不立。对于中东冲突与和平的关系也是如此,萨达特、拉宾、沙龙等阿以冲突战场上的斗士,也都曾在冲突走入死胡同后选择和平。从这种程度上说,尽管当前中东和平的曙光仍未出现,但冲突走向极端后的必然结果就是和平,这是历史的辩证法,但在此过程中的冲突各方付出的代价则十分沉重。但愿中东各方能接受历史教训,尽快结束冲突、走向和平。

"中东睿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的专栏,坚持现实性、理论性、基础性相结合,以历史和理论的纵深回应现实问题。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