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来中国之前,当着全世界的面,中国大使罕见发声力挺印度,莫迪敢不敢对美国强硬?(2)

2025-08-29 17:06  郑州广播电视报

印度国内反对党趁机攻击莫迪政府"对美国太软弱",呼吁强硬反制。莫迪这边压力山大,一边是俄罗斯的"战略缓冲",一边又离不开美国的高端技术和投资,特别是印度还想借助美日澳力量抗衡中国,左右为难。美国表面上拉着印度搞"印太战略",真实态度却是既想印度当"制衡中国的棋子",又不愿意给予平等尊重。美国一边遏制印巴冲突,一边又高规格接待巴基斯坦军方高层,还默许巴基斯坦和中国互动。印度战略界早就看明白,这种"盟友"不过是利用主义。

中国大使力挺印度,等于在关键节点上递了一把"谈判筹码"。中国的表态,既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坚决反击,也是对多边贸易体系的维护。中印在WTO等多边平台上联手反对关税霸凌,带动了更多发展中国家"抱团反霸",让美式规则不再绝对。中国大使还提到中印要共同推动"多极化世界",这和印度一直强调的"战略自主"形成呼应。现在的印度,既能得到中国的实质支持,又有机会和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力量一起发声,国际议价能力明显提升。

莫迪到底敢不敢硬气?其实,印度的战略弹性比外界想象的要大。印度能源进口多元化动作不断,中东、西非原油占比在提升,降低对俄依赖的空间确实存在。制造业政策吸引了不少外资,苹果、三星等科技企业都在扩大在印产能,印度正试图摆脱"只做外包"的标签。印度有不结盟传统,能在中美俄之间灵活寻求平衡,不必彻底倒向哪一方。这些现实条件,让莫迪有了和美国讨价还价的信心。

但硬气的成本绝对不低。一旦对美强硬,美国可能拉着巴基斯坦、日本一起加大对印遏制,印度在南亚的主导权就会被蚕食;如果俄罗斯因能源和军售调整政策,印军40%装备都得换供应链,国防体系会受重创。同时,反对党会抓住"亲美失利"攻击莫迪,民族主义和务实外交的平衡点很难把握。外资要是被吓跑,印度经济也会遭受重击。现实的复杂性,让莫迪不能简单高举民族主义大旗。

国际舆论的风向也在变化。印度国内社交媒体上"抵制美货"的声音越来越大,民族主义情绪正在发酵。欧盟、东盟等多边力量也在批评美国的单边主义,为印度"抱团反霸"提供了舆论和政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