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从卖棋一方的角度来看,在那些非关键场次,或者当他们经过一番精打细算,发现卖棋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可能面临的风险时,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道德与职业操守的防线便极易被冲破,从而铤而走险,沦为破坏比赛公平的帮凶。商业赛场上,不同棋手的对局费有着天壤之别。知名棋手背后若有雄厚赞助商撑腰,赢一盘棋的收入可能高达 2 万块,而普通大师若是赞助商实力平平,赢一盘或许仅有 4000 块。这种悬殊的差距,让对局费低的棋手对金钱愈发渴望,而对局费高的棋手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高收入,维持排名、提升等级分便成了他们的 "刚需",于是,买卖棋的交易便有了滋生的温床。
监管缺失:纵容违规的温床
象棋协会在此次 "录音门" 事件中暴露出的监管不力问题,着实令人堪忧。对于棋手私下交易的监管,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困难重重。赛事期间,棋手们的交流往往较为私密,协会难以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这就为买卖棋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就像 "录音门" 中的王跃飞与郝继超,他们在通话中肆无忌惮地商讨买棋事宜,而协会在事发前竟毫无察觉。
赛事监督的执行不力同样是一大硬伤。部分裁判可能存在专业素养不足的情况,在比赛中难以精准识别软件作弊、默契棋等违规行为。有些裁判即便有所察觉,也可能因人情世故或畏惧权势,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赛事组织过程中的一些漏洞,如赛程安排不合理、赛场管理松散等,也为违规行为创造了条件。
行业自律方面,更是差强人意。棋手群体缺乏强有力的道德约束,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一些人轻易地抛弃了职业操守。协会虽然有相关纪律准则,但违规成本过低,相较于可能获得的巨额利益,那点处罚简直微不足道,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这就导致一些棋手心存侥幸,视规则如无物,肆意践踏公平竞赛的底线,长此以往,象棋界的风气怎能不坏?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