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提醒:少吃白菜多吃这几样,提升免疫力

2025-11-27 17:05  头条

白菜,这个冬天餐桌上的"常客",在很多人心中是再普通不过的蔬菜。有专家却"唱反调"了。李兰娟院士的一句话惊醒了不少人:甲流高发期,白菜要少吃!

这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另有隐情?而她推荐的"6样"又是什么,为什么能提高免疫力?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个看似平常的流感季。

甲型流感,并非只是"感冒升级版",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的冬春季节,都是它最活跃的时段。病毒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人,感染后的反应差异巨大。

轻者发热、头痛、咳嗽、乏力;重者可能发展为肺炎、心肌炎,甚至多器官衰竭。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甲流相关重症和死亡病例在今年冬季已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老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最容易成为"重灾区"。

可怕的是,甲流的"伪装"能力极强。它常常以普通感冒的面貌出现,让人放松警惕。一旦延误治疗,病情迅速恶化。有的患者短短几天内就出现严重肺部感染,甚至因呼吸衰竭而离世。即便康复,部分人也会留下免疫功能紊乱、肺功能下降等后遗症。

这个时候,有人会说:"我年轻力壮,怕什么流感?"可现实是,不少年轻人也因甲流住进了ICU。免疫力不是年龄的专利,而是一场长期的投资。当病毒来袭,唯有强大的免疫系统,才能替你挡下第一波冲击。

这就回到李兰娟院士那句"少吃白菜"的提醒。她并非在否定白菜的营养,而是在强调:我们在追求清淡饮食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增强免疫所需的关键营养素?

白菜虽然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但它的蛋白质、铁、锌、维生素A等含量偏低。长期只吃白菜一类的清淡蔬菜,容易造成营养单一,削弱免疫力。

那到底该多吃什么?她提到的"6样"食物,其实都是我们熟悉却常被忽略的"免疫战士"。

首先是鸡蛋。它被称为"完全蛋白"的代表,含有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是修复免疫细胞的重要原料。每天一个鸡蛋,胜过许多昂贵补品。

其次是红肉,比如牛肉和羊肉。适量摄入优质动物蛋白,有助于合成抗体,提高白细胞活性。尤其在气温骤降、病毒猖獗的季节,蛋白质的需求量会明显增加。

第三样是深海鱼类,如鲑鱼、鳕鱼。它们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这些营养素不仅能抗炎,还能激活免疫调节因子,提高身体"识别病毒"的能力。

再来是坚果。核桃、杏仁、腰果等富含维生素E、硒元素和健康脂肪。这些微量元素虽小,却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运作的"润滑剂"。每天一小把坚果,是为免疫加油的好方法。

第五样是菌菇类。香菇、黑木耳、猴头菇等,含有多糖类成分,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中医也认为菌菇性平、入脾胃,有助于固本培元,是冬季养生好搭档。

最后是橙黄色蔬果,如胡萝卜、南瓜、红薯。它们富含β-胡萝卜素,能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是上呼吸道黏膜的"守门员",能有效阻止病毒入侵。

看到这,也许很多人会说,我不是也吃这些吗?但问题是:你吃得够吗?搭配得当吗?吃的时机对吗?在免疫系统的对抗战中,光靠"吃一点"是远远不够的。

甲流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打击,不只是短暂性的。研究表明,部分感染者在康复后,长达数月都存在免疫抑制现象。此时若再遇其他病原体,容易"趁虚而入",引发二次感染。

甲流与基础疾病的"联手攻击"也不容小觑。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患者,一旦感染甲流,死亡风险显著上升。这也是为何每年冬季医院重症病房里,总有甲流并发其他疾病的病例。

那免疫力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我们身体的"防御军团",由免疫细胞、抗体、黏膜屏障等组成。一个人吃得对、睡得好、动得多,免疫力自然强悍。长期熬夜、饮食不均、压力过大,免疫系统就会"罢工"。

在中医眼中,免疫力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古训,恰恰道出了预防之道的真谛。

现代研究也证明,规律生活、心理平稳、营养均衡,能显著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增强抵抗力。

除了饮食,疫苗仍是预防甲流最有效的"盾牌"。国家卫健委建议,高风险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有助于降低重症和死亡率。而普通人群也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接种,在病毒爆发前筑好第一道防线。

运动同样不能忽视。适度的有氧锻炼,如快走、慢跑、太极拳,能提高身体代谢率,增强免疫细胞的"巡逻能力"。哪怕每天30分钟的活动,也胜过整日久坐不动。

最后别忘了情绪管理。长期焦虑、抑郁,会干扰脑-免疫-内分泌轴,削弱免疫系统的指挥协调功能。保持愉快心情,其实也是对抗病毒的一种方式。

李兰娟院士那句"少吃白菜",并非简单的饮食建议,而是对整个免疫机制的提醒。在病毒横行的季节,营养、睡眠、运动、情绪,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是你的"破绽"。

甲流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身体的掉以轻心。别等到病毒敲门时,才发现自己的"免疫武器库"空空如也。

现在,是时候把餐桌上的白菜"挪一挪",把那6样"免疫食物"摆上来。真正的防疫,不止是戴口罩、勤洗手,更是从一日三餐、一举一动中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