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者:特朗普“冷落”韩国,因李在明“亲中”?我不这么认为-闵贵植、权日淑

2025-07-30 08:3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郑乐欢】

7月23日,美日达成贸易协议:美国同意将对日关税从25%降至15%,日本则以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和开放农产品市场作为交换。

消息一出,压力无疑来到了韩国这一边--该协议立即成为美国向韩国施压的标杆:若韩国未能在8月1日前达成类似协议,其输美汽车、钢铁等商品将面临25%的惩罚性关税。更重要的是,即使韩国成功谈判,若未能将关税基准降至15%或更低,其与日本竞争的关键产业--尤其是汽车业--将处于劣势,这对韩国国内经济发展也将构成重大打击。

观察者网连线了韩国汉阳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闵贵植与韩国韩南大学国际管理学教授权日淑,请两位韩国专家为我们解析韩国当下面临的困局。

韩美关税谈判的三大难点

目前,韩国在与特朗普政府的关税谈判中面临三大难点:汽车、对美投资和农产品市场开放。这些问题牵涉到韩日产业竞争、国内经济与执政党考量、民众反对声浪以及国内农业经济可能遭受的冲击等等。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韩国在汽车产业上的谈判底线该如何确定?

2024年,韩国汽车对美出口占到了对美总出口的27.1%,在韩国汽车出口中的占比具有绝对地位。根据《中央日报》的数据显示,在美国市场占有率方面,日本汽车及零部件为13%,韩国为11.5%,差距仅1.5个百分点。其次,现代汽车索纳塔在美国的售价为2.69万美元,而丰田凯美瑞则需要2.84万美元,贵了逾5%。此外,现代和起亚汽车在美市场占有率也从2019年的7.8%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0.9%。


上述数据充分说明:韩国汽车产业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同时也是韩国经济的命脉所在;韩国汽车在美国市场已形成规模优势,且增长迅猛;日韩汽车竞争呈胶着状态,微小价格变动即可颠覆竞争格局......

对此,韩国韩南大学国际管理学教授权日淑向观察者网表示,"在谈判中,韩国必须争取与日本达到同一水平,才能在美国市场保持汽车产业的价格竞争力"。

对于"同一水平",权日淑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由于日本和美国没有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所以原本就承担着2.5%的关税,而韩国因韩美FTA,目前汽车关税实际上为零。若最后韩美关税谈判结果定为15%,那将比现在不利2.5%。因此,这里所说的"同一水平"是指达到12.5%的关税基准。

"如果这次谈判成果不佳,考虑到存在分品类降低关税的案例,仍有重新谈判的可能",权日淑补充道。

第二,农业市场开放对韩国意味着什么?

由于2008年韩国民众对进口美国牛肉的抗议示威风波,韩国政府宣布禁止进口30月龄以上的牛肉。如今,美国要求韩国解除这一禁令,并放宽水果检疫标准--这无疑是在挑战韩国的"谈判红线"。

7月9日,在首尔龙山区总统府前,部分苹果产商和某公民团体举行抗议活动,反对政府进口美国苹果。

然而,日本的案例表明,农产品市场开放是换取关税让步的重要筹码--对于这一点,韩国政府也非常清楚。韩国媒体有社论表示:随着其他国家纷纷开放市场,目前限制或禁止进口美国牛肉的国家只有俄罗斯、白俄罗斯和韩国,韩国的处境相当艰难--应该学习日本、澳大利亚、英国,通过开放大米和牛肉等敏感商品来与美国达成协议。

对此,权日淑指出:

在韩国难以将放宽农产品监管作为主要谈判筹码的情况下,"部分农产品市场开放"以及"逐步的市场开放"有可能成为谈判筹码。在这种背景下,对美谈判的筹码可以集中在造船业合作、进口美国原油、扩大韩国企业对美投资等方面。尤其是在造船业领域,特朗普强调"重建美国船舶产业",并将韩国的造船能力视为战略性合作对象,这一点在对美关税谈判中或许可以作为一定的筹码。

第三,韩国应当如何回应"4000亿美元的制造业基金"?

实际上,日本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尽管日美达成了关税协议,但"550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这一代价可能过于昂贵了。对韩国而言,美方要求设立4000亿美元制造业基金--这个数字相当于韩国年度预算的80%。

对此,韩国国内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韩国应该效仿日本设立基金支持制造业对美投资,因为当务之急是尽可能降低关税;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从长期来看,此举可能加速韩国国内产业空心化,对韩国经济极为不利。

权日淑表示:事实上,韩国已为达成关税谈判准备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1000亿美元的资金由韩国主要集团的纯投资资本构成,包括三星、SK、现代汽车、LG、韩华、HD现代等十大集团参与;如果再加上政府资金,金额还将进一步增加。

对于该投资计划,权日淑认为,"虽然通过对美投资来战略性地换取关税下调是可行的,但对投资资金的投资方向决策权和收益分配上必须为韩国国益争取有利条件,不能简单地照搬日本的先例。"

特朗普的"冷落"源于李在明"亲中"?

此次美韩谈判陷入僵局,折射出李在明上台以来两国关系的微妙变化。

尽管李在明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处理所有问题都把美国放第一位",但韩国依然遭遇了一系列美国的"冷落",比如白宫在李在明当选总统的后一天,发表了一份极为罕见的立场声明,称"对于中国对民主国家的干涉和影响力,美国表示担忧和反对";韩国新总统就职后,通常韩美两国会在一个月内确定首脑会谈历程,但这次显然无法按时举行了;最后,美日达成关税协议前,"日本首席贸易谈判代表八次访美、外加一次日美首脑会谈",对比之下,韩国连部长级会议也断断续续。

此外,自7月以来,美韩间多次发生意料之外的会谈推迟或"放鸽子"的情况,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7月21日,韩国国家安全顾问魏圣洛按计划前往白宫参加会晤,但被告知鲁比奥因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会谈时间延长而无法出席。第二天,美国官员表示,仍然无法进行面对面会谈。因此,尽管当天鲁比奥和魏圣洛都在华盛顿,双方仅仅通话交谈。随后,魏圣洛会见了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但最终未能与鲁比奥举行见面。

同日,韩国外交部长赵显就职后立即试图安排与鲁比奥通话,但一直没能得到回复。

7月24日,美国以贝森特行程紧急为由,突然取消了原定于7月25日举行的韩美"2+2"金融和贸易会谈。报道称,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具润哲是在航班起飞前一个多小时通过电子邮件得知了会谈取消的事宜。距离8月1日的谈判期限本就时日无多,韩美"2+2"对话的推迟无疑进一步压缩了韩国的应对时间。

因此,韩国国内(尤其是保守派阵营)的部分舆论认为李在明的"亲华"倾向是造成特朗普"误会"和"冷落"的关键原因之一。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自李在明上台以来美韩关系的微妙变化?特朗普的"冷落"究竟出于何种目的?

对此,韩国汉阳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闵贵植向观察者网表示,韩国的在野党和保守派为了攻击李在明总统,正试图给他贴上"亲中派"的标签,然而,李在明并非亲中派,而是实用主义者。李在明认为尹锡悦政府过度的"亲美""亲日"立场给韩国国家利益带来了重大损失,因此他试图将其恢复为正常的平衡外交政策。

闵贵植指出,特朗普"冷落",既是他特有的谈判策略之一,也是旨在驯服韩国新任总统的战术性行为。以"战时作战指挥权移交计划"为例,实际上该计划早在卢泰愚政府时期就已启动,后来更是经韩美双方协商后做出的决定。然而,随着驻韩美军作战范围和角色发生变化,美国目前完全没有收回该权力的意图--"因此,李在明的战时作战指挥权收回主张被视为损害美国利益,美国也可能通过操控韩国保守派将李在明塑造成亲中派。"

闵贵植进一步分析称,目前韩美领导人会晤未能安排,可视为两国之间存在博弈。然而,韩国所谓的"亲美"保守派媒体却因害怕这种氛围,批评李在明未能与特朗普会面是因为他"亲中"。因此,韩国舆论中李在明的"亲中"形象并非普通民众的看法,而是来自韩国保守媒体的攻击,支持李在明的许多国民也并不认为他是亲中派。

谈判时限将至,韩国该如何应对?

日美达成关税协议后,谈判压力骤然转向韩国,韩国国内随之掀起了对该协议的讨论。一部分观点认为这是一份"良好的成绩单",因其令双方均感满意;但也有人指出,日本为此付出了相对高昂的代价,强调韩国必须引以为戒。

日本首席贸易谈判代表赤泽亮正IC Photo

闵贵植指出:

首先,日本依赖日美同盟关系的惯性,期待能获得特殊待遇,但特朗普从一开始就毫无考虑同盟国立场的意图--这是石破茂首相的一个误判。

其次,日本的政治安全自主性与经济规模相比过于低下,政治领导人的意识也已完全受制于美国。

最终,日本同意以出口关税降至15%为代价,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且其中90%的投资利润归美国所有--这完全是掠夺性的协议。

更严重的问题是,投资项目由美国决定,日本无权参与决策--这与殖民时代的掠夺行为毫无二致。

当前,美国在完成对日谈判后,立即将矛头指向韩国。"李在明总统短期内可能会坚持强硬立场以维护国家利益,但对于特朗普的种种不合理压力,韩国能否承受其疯狂的攻击?这是一个问题"。

除此之外,在与闵贵植教授的连线中,他还指出了韩国在对美谈判上存在的一个显著不利因素--内部缺乏团结。

韩国的保守派因持有"亲美"和"亲日"情绪,不仅不会对抗美国,还可能通过与日本的谈判结果对比,形成"韩国只要维持15%的关税,其他方面都可以让步"的舆论。

闵贵植认为,目前保守媒体将"维持15%出口关税视为韩国对美谈判底线",是在谈判策略上的重大失误,"但更严重的是,他们根本不认为'对美国屈服'是一个大问题"。

"令人悲哀的是,主张提高驻韩美军驻留费用的保守派已大量出现,这正是韩国的现实。此外,数十年的惯例已深入官僚体系骨髓,韩国官僚缺乏为国家利益与美国坚决对抗的意志和能力。尽管新政府上台后正努力为官僚体系营造新风气,但考虑到关税谈判的日期将至,现实情况确实相当悲观。"

与其他国家一样,以韩国的"底牌"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舍弃什么"。

权日淑对观察者网表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侧重于削减对美贸易逆差和重振美国制造业,目前美国对准农业市场开放和防卫费分担的扩大,在谈判中很可能要求韩国在其他领域作为交换。因此,现在对于韩国而言,"要明确放弃什么,比明确想获得什么,更重要"。

权日淑主张,韩国应力争将汽车等核心出口产品的关税降至15%以下,并确保在投资基金的运作中拥有决策权--即韩国不能仅充当"资金提供者",而应确保投资方向与供应链稳定及韩国产业发展直接挂钩。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正式对外国产汽车征收25%关税后,京畿道平泽港停放的出口汽车。韩联社

当然无论如何,关税谈判将是李在明政府目前为止最大的执政挑战。如果最终的关税谈判结果让国民难以接受,那反对党将持续发起攻击,原本的支持者可能也会改变态度。

闵贵植认为,无论是进步派还是保守派,都可能因此爆发不满:保守派将利用这一问题作为攻击执政党的借口,而非单纯针对"对美让步"本身;而进步派则会借此扩大对李在明政府身份认同的质疑空间。

"目前进步阵营已对李在明政府以实用主义为旗号的整合性举措持怀疑态度,而韩美关税谈判与驻韩美军驻留费谈判将成为评估李在明政府的重要试金石,预计这一问题将持续至明年6月的地方议会选举"。

总结

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正将世界经济推向衰退。韩国经济结构高度依赖出口,国内市场相对有限,且出口高度集中于汽车、半导体等少数品类。这种对外部冲击极其脆弱的结构,削弱了韩国在对美谈判中的议价能力和应对空间。

文在寅政府时期,韩国汽车生产设施和半导体工厂已开始向美国转移,近期造船业也加入赴美行列--这一趋势已导致韩国本土制造业能力下滑、劳动力市场萎缩等经济社会问题浮现。若特朗普再次推动此趋势加速,韩国经济可能将面临严峻困境。

据报道,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具润哲将于本月31日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举行谈判,同日,韩国外交部长官赵显也将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会晤。如无意外,此次会谈将成为美韩谈判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