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媒近日报道,由台湾"中科院"自制"剑翔"无人机,现在已经发展出2款攻击型无人机,一款为目标影像攻击型,一款为卫星定位攻击型,现在至少已有200架配发给台空军指挥部使用,主要配备在北、中、南机动基地之内。有台军人士宣称,"剑翔"无人机作战效能"相当良好",将扩大台军"攻防一体"作战部署,"成为反制大陆威胁一大利器"。
区区200架自杀式无人机,就能威胁解放军?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得不来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先进武器"。
"剑翔"无人机首飞于2017年,2017年、2019年都曾公开展出,直到2023年台北军工展展出后,才被高调宣布正式服役。无人机采用圆柱形机身,小展弦比弹翼和无平尾式布局,头部安装导引雷达,中部为战斗部,尾部安装发动机。
"剑翔"无人机由一台固体助推器发射出膛,巡航时,则由一台双冲程活塞发动机提供动力。在作战中,1台控制车可控制3辆发射车,每台发射车上有6个发射箱,每个发射箱中有2架"剑翔"。也就是说,1台控制车可控制36架无人机。
说到这里,有些资深军迷朋友可能发现,这难道不就是以色列"哈比"无人机吗?无论是外形设计、编组方式、作战模式,都如出一辙。事实也的确如此。2000年左右,台湾地区就考虑引进以色列"哈比"无人机,但未能成功,于是走上自研之路,抄了人家作业。
台湾地区军工研发,向来是十年甚至数十年磨一剑,无人机也不例外。"哈比"无人机1997年就已经公开亮相,"剑翔"自然具备一些后发优势,整体性能更加强大。毕竟,不稍微套点新技术,还跟快30年前的装备一样,那像话吗?
台湾方面宣称,"剑翔"无人机射程超过1000公里,滞空时间长达5个小时。还有资料显示,"剑翔"导引头和台军"天剑-2A"反辐射导弹为同款,那意味着,其探测距离可能超过90公里。
这在理论上,使得"剑翔"无人机可提前设置发射路径,避开防空武器威胁,部署后,可用于战时对大陆东南沿海内陆腹地约600至800千米内重要目标实施自杀式打击,也可用于阻击我军对岛登陆作战主力舰船。
当然,以上均为理论可能。事实上,从装备效能看,"剑翔"无人机并没有比乌克兰战场上广泛使用的"见证者136"这类"飞行小摩托"存在本质不同,飞行速度和突防手段都非常勉强,无非是锁定目标方式有所增加。
俄乌冲突已经证明,一旦爆发大规模冲突,这类武器将是海量消耗。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根据台"中科院"对"剑翔"无人机载具系统量产规划,年产量仅48架。按照4年生产计划,合计总产量在192架至200架左右。这点产量,说难听点,够干啥的!
说白了,"剑翔"无人机这类慢速目标,性能平庸甚至过时,与我军现有武器装备存在代差。我军多种反无人机系统,如"红旗"系列、激光武器、速射炮,以及各类型野战伴随防空武器构建多层防空体系,处于国际第一梯队,拦截这类慢速目标绰绰有余。
比较令人头疼的,无非是"剑翔"无人机还有特殊用途,可在对海作战中,吸引盾舰防空火力。这种慢速目标,根本就近不了舰艇编队的身,台湾当面也深知这一点,但还是强调它对舰打击能力,其侧重点在于吸引火力。
毕竟,数十枚"剑翔"无人机朝着军舰慢悠悠飞来,舰艇也不可能置之不理,然而一旦采取拦截动作,又很容易消耗占用防空资源,从而忽略"雄风"系列反舰导弹这类真正威胁。
第21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已于日前落下帷幕。国防部长董军围绕"中国的全球安全观"所作的大会主旨发言,以及对台湾问题的最新回应,在海内外舆论场持续引发热议。不少分析者注意到,董军对台军的称呼变成了"台独"武装,后面则紧跟八个字:"瓮中捉鳖,不足挂齿"。"台军"与"台独"武装在范畴上有重叠,但意义上大有不同。"台军"这一概念较为中性,指称的就是台湾地区的军事武装,并未区分身在其中的官兵是何种政治立场。"台独"武装则明显加入了政治定性,特指那些要为"台独"卖命者。
对此,我们当然也不是毫无办法。一方面,随着我军装备逐渐换装模块化程度更高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应对"蜂群"攻击,反应能力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在拦截手段上,考虑成本因素,我们还可启用功率30到50千瓦左右舰载激光武器,或是电磁压制类武器,比如055型电子战系统,都可直接干扰破坏无人机被动雷达导引头,使其失控坠海。更何况,论消耗类无人机玩法,又有谁能跟解放军相提并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