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知道清明是祭祀祖先的大日子,可最近网上居然有人说"清明不烧前,烧前惹祸端",这到底是咋回事呢?今天咱就一起来唠唠。
先说说这个"烧前",其实就是在清明节正儿八经到来之前,就去给祖先烧纸钱这些祭祀活动。为啥要这么做呢?在好些地方,大家都觉得清明节当天,阴间的路就跟咱们早高峰的主干道一样,那叫一个堵,祖先们可能根本收不到咱烧的纸钱。所以提前烧,不仅能让祖先早点收到,还流传着 "提前烧100顶200" 的说法,意思就是提前烧的纸钱更"值钱" 呢。
说到烧纸钱这习俗的来源,还有个有意思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一下子就火了。他哥哥蔡莫也想学这门手艺,结果学艺不精,造出来的纸质量差,根本没人买。蔡莫的老婆灵机一动,想了个促销的招儿。她假装突然去世,躺在棺材里配合蔡莫演了一出戏。她跟周围人说,是丈夫烧的纸在阴间变成了钱,她拿这些钱贿赂小鬼,这才从阴间回来。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信以为真,蔡莫的纸就被抢光了,烧纸钱的习俗也这么传下来了。
和"烧前"相关的民间传说不算多,但是清明烧纸的禁忌可不少。时间上,除了"烧前",还有 "前三后四,前三后七,左五右六" 这些讲究。"前三后四",就是清明前三天和后四天都适合去祭祀;"前三后七" 呢,是考虑到有的人工作忙,或者离得远,就把时间延长到前三天和后七天。"左五右六" 说的是时辰,一种说法是要避开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选上午或者下午其他时间去扫墓;还有地方觉得是指早上五六点去。
烧纸的时候,也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一定要把纸钱认真烧完,要是还没烧完就走,那可是对祖先不尊敬。而且烧的过程中,别用树枝啥的去翻弄那些没烧完的纸钱,不然据说会把整钱变成零钱,祖先在阴间不好用。
从历史资料来看,烧纸钱这习俗老早就有了。魏晋那时候可能就开始有这行为了,到了唐代,烧纸钱特别流行,甚至成了国家规定的祭祀仪式,皇帝还专门颁布了《焚纸令》,把烧纸钱的时间、地点和方式都规范起来。宋代的时候,这习俗就更普遍了,形式也更多样。
虽然 "清明不烧前,烧前惹祸端" 没啥科学依据,但这反映出大家对传统祭祀习俗的敬重。这些习俗里,满满的都是咱们对祖先的思念,也体现了传统文化里 "孝" 的观念,是咱们传承家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清明上坟哪三个人必须去?
1、新婚夫妻
新成婚的夫妻一定要去给祖先上坟,这在民间也叫做"喜坟"。
一来是告慰列祖列宗。对于老祖宗们来说,后人成婚是大喜事,新人上坟可以让老祖宗们感受到成婚的喜悦,同时新人祭祖,是孝道的传承与表现。
二来是希望能得到祖宗的庇护。民间老百姓都信奉鬼神,认为人死后会变成神明,保佑家人无病无灾,因此新人去给祖先上坟,可以得到祖先的保护。
虽然有的地方讲究女婿不上丈家坟,可时至今日,这个观念太过时了,已经被摒弃了,祭祖已经不再讲究女婿还是儿媳。
新人成婚,是两个家庭的组合,不论是女婿还是儿媳,都是彼此家庭的成员之一,应当参加祭祖这样的重要家庭仪式。
另外,上坟不应该受到血缘关系的限制,女婿上丈家坟,儿媳上婆家坟,也可以促进两家关系的和谐,也能让夫妻关系更加和睦。
2、孝顺的儿孙
古往今来,人们最重视的就是孝,一个人可以没有本事,但不能不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作为儿孙一定要孝顺,而表达孝顺的一种方式就是给祖先上坟。
在民间,也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给祖先上坟的儿孙越多,将来家族人丁也越多,香火更旺盛。
不过现在,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去很远的外地打工,无法在清明节这天赶回来祭祖扫墓,但如果家中有长子,这时候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代表家庭成员去祭祖。
家中的长子是儿孙的代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也可以让祭祖扫墓仪式顺利进行,避免产生家庭矛盾,增强家族凝聚力。
除了有血缘关系的儿孙要去上坟,被领养的孩子也应主动为祖先上坟。
都说养恩大于天,养父母将你抚养长大,这份恩情应当回报,替养父母去给祖先上坟,正是表达感恩的一种方式。
对于领养的孩子来说,你被养父母带回来,也是家里的一份子,在这个祭祖的重要时刻,一定要主动参与,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
3、事业有成的人
在过去,事业有成的人能回乡祭祖,那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全村的人都得高看你家。
就比如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在起义成功后建立了明朝,他登上皇帝之位后,也曾多次回到老家祭拜祖先。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事业有成的人都能不远千里回乡祭祖,更别说交通便利的现在,虽然我们在外忙着工作,但也应抽出时间回去看看祖先。
今年清明节,事业有成的人一定要去,你们的到来可以增加家族荣誉感,同时能告慰祖先,你们的后人有出息了。
事业有成的人去上坟,还会对家中的小辈起到典范作用,小辈们受你们的影响,也会更加努力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