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国庆过完,年关将至!"
国庆后秋意渐浓,马上就要迎来第十八个节气霜降了,霜降其实并不是表示"马上降霜",而是说气温骤降,早晚温差更大。
民间常以农历日期来区分霜降的早晚,一般人们认为,如果霜降节气在农历九月下旬或更晚,便是"晚霜降"。
反之,若在九月上旬或中旬,则为"早霜降",那么我们来看看,2025年的霜降是农历九月初二,是九月份的开头,所以今年是"早霜降"。
老话说最怕"霜降一日晴",霜降晴天有啥说法?
那么,霜降晴天究竟有啥说法?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智慧?
霜降晴天的农谚解读
"霜降一日晴,来年雨水少""霜降见霜,米谷满仓""霜降无雨,暖到立冬"……这些流传千年的农谚,凝聚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从搜索结果中可见,农谚"最怕霜降一日晴"的核心逻辑在于:霜降当日若晴朗无云,往往预示冬季降水偏少,可能引发春旱。这与现代气象学中"大气环流稳定性"的原理不谋而合--晴朗霜降日通常受高压系统控制,这种天气模式易形成持续性的干燥气候。
具体而言,霜降晴天可能带来三重影响:一是土壤墒情加速流失,不利越冬作物扎根;二是冬季冷空气活动减弱,导致"暖冬"概率增大;三是次年春季因前期蓄水不足,易出现"倒春寒"与干旱叠加的灾害。例如《中国农书》记载,明代万历年间连续三年霜降晴天后,黄淮流域均出现"春种难下"的旱情,印证了农谚的预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