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关系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呈现出一种微妙的状态。日本方面不断挑衅,美国也跟着发声,说美日同盟包括钓鱼岛,给日本撑腰。
可有意思的是,就在美国高喊"保卫钓鱼岛"的时候,中美两军却在夏威夷开了个重要的海上军事安全磋商会。这一系列动作背后,透露出中美关系怎样的新动向?

近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台言论引发了中日关系的动荡,中方明确表示,任何人胆敢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统一大业,中方必将予以迎头痛击!
11月20号,美国驻日本大使格拉斯站出来支持高市早苗,说北京的反应"荒谬",还强调美国在中日有争端时会坚定站在日本那边。
紧接着,11月21号,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汤米·皮戈特也表态了,说对美日同盟和日本的防卫承诺坚定不移,钓鱼岛也包括在内,还声称"美日同盟是印太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基石"。
从历史法理看,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明清史料明确记载其为中国海防要地,1943年《开罗宣言》与1945年《波茨坦公告》均确认日本需归还窃取的中国领土,钓鱼岛自然也在其中。

就算从国际法来说,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主张也符合"先占"和"持续管辖"的原则,这是国际社会早就公认的事实。
可美国却完全不顾这些基本事实。格拉斯作为美国的外交官员,居然替日本"认领"中国领土,这早就超出了他的外交职责范围,完全变成了日本右翼的"传声筒"。
其实,美国虽然一直炒作《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但从来没敢明确说会军事介入。
今年2月的美日联合声明里虽然提到了相关表述,但也没说清楚军事介入的具体情况。这种"光说不练"的态度,说白了,就是美国不想因为一个大使的冒进,把自己拖进和中国的直接对抗。
美国的动机也不难猜。

一方面,日本想借美国的力量来巩固对钓鱼岛的非法主张,格拉斯的表态正好迎合了日本右翼的胃口。
另一方面,美国想通过模糊的承诺来控制盟友,但又不想付出实际代价。这种"既想刷存在感,又想避风险"的心态,让格拉斯的言论成了霸权逻辑的典型例子,把别国的强权凌驾于历史法理之上,把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当成博弈的筹码。
有意思的是,就在美国"声援"钓鱼岛的同一天,中美两军正在美国夏威夷开2025年度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的工作小组会议和年度会晤。
从表面上看,这次磋商释放了"管控风险"的积极信号。双方都觉得,这次会议能让中美两军的海空一线部队更加专业、安全地互动,避免误解和误判。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次对话的背景和成果都充满了博弈的色彩。

一方面,美国说中美关系"前所未有地好",这其实是特朗普政府为了塑造"管控关系"的假象,安抚国内的一种政治操作。
近年来,美国在贸易、科技、军事等领域对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打压,从加征关税到技术封锁,从渲染"中国威胁论"到拉拢盟友围堵中国,其"竞争"背后的对抗本质不言而喻。
不过得说,美军方在对华态度上和白宫有点微妙的不同,他们在各级磋商上态度都比较积极。前几天,因为日本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惹恼了中国,美军还悄悄把部署在日本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给撤走了。
这次说"关系良好",很可能是美军方为了维持对话渠道、避免局势失控的一种权宜之计。

另一方面,中方保持对话是为了稳定大局、避免擦枪走火,这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同时也没被美国的甜言蜜语所迷惑。
在磋商中,中方直接划下了新红线:坚决反对任何以"航行和飞越自由"为名危害中国主权和安全的行为,坚决反对任何针对中方的侵权挑衅和抵近侦察滋扰。这一表态直接针对了美军长期借"自由航行"之名进行的抵近侦察活动。
仅2025年上半年,美军舰机在南海、东海的抵近侦察次数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这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中方的红线,就是对美方挑衅行为的明确警告。
现在,中美两军关系还在动态平衡中。美国一方面通过对话机制维持表面的稳定,另一方面还在试探中国的底线,"切香肠式"的挑衅风险还没消除。

近年来,中国海警船队在钓鱼岛海域进行了常态化巡航,2025年的巡航天数比2024年增加了15%;同时,中国空军在东海、南海的战备巡逻频次也显著提升。
这些行动都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是不可撼动的。
钓鱼岛的归属不是美国可以随便处理的"人情",历史法理和国际共识也不是个别政客的激进言论能颠覆的。
美国要是真想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就应该约束驻外官员的越界行为,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停止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投机操弄。否则,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自食其果。

对于中国来说,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底线也是红线。在动态平衡的中美博弈中,中国既保持战略定力,通过对话来管控风险,又做好充分准备,以坚定的行动来反制挑衅。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玩火者必自焚,任何试图挑战中国底线的行为,都将遭到迎头痛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