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赖清德在施政满一周年的记者会上一改往日态度,谈起了"和平与合作",他表示台湾始终与人为善,他自己也坚定"追求和平",还喊出了"和平无价,战争没有赢家"的口号。此外,在接受台媒采访时,赖清德还用"大公司并购小公司"来比喻两岸统一的可能性。
赖清德
这些一反常态的言论让岛内舆论猜测赖清德"态度软化",甚至有人将这些表态,与此前美总统特朗普说的:"中美贸易达成共识'有利于统一'"联系在一起,认为是美方的压力促使赖清德180度转弯。
其实仔细分析赖清德的话,就知道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他在喊"和平"的同时,还提出了所谓的"四大支柱行动方案"。第一就是增强台湾的防务能力,增加对外军事采购。第二就是提升台湾的经济韧性,布局全球实现多元化发展,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第三就是寻求与"国际盟友"合作,"利用规则的力量以备战避战"。最后,赖清德声称在"对等尊严"的基础上,愿与大陆交流合作。
从这四点不难看出,赖清德完全是换套不换药,将所谓"台独"行径包装成"和平与善意",嘴上喊着"和平",实际都是为了"对抗"做准备。至于赖清德所谓的"公司并购说",更是无稽之谈,他试图用商业逻辑偷换概念,模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中国台湾
要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根本不是什么"大公司与小公司"的关系,而且两岸关系绝不是一场交易,而是血浓于水的亲人,无法割舍的"母子"。赖清德的演讲中充满政治操弄,隐藏在面具之下的仍旧是冥顽不灵的"台独"思维,不会得到任何大陆与台湾民众的共鸣。
自赖清德上任以来,在台湾的民调中屡屡受挫。最新数据显示,民众对他的不满意度已经攀升至55%,而满意度仅有32%。分析认为,他之所以遭遇如此困境,源于施政上的诸多争议。一年来他以"团结台湾"的口号进行施政,却导致台湾社会更加分裂。他推行的"大罢免"行动以及对立法机构的强硬干预,进一步加剧了岛内的政治对立。
台湾关闭最后一座核电站
在经济领域,岛内供电不足、资源匮乏的问题日益严峻,而赖清德的能源政策却未能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他决心关闭核电厂,但新兴能源的发展又无法及时弥补电力缺口。这些措施不仅未能赢得公众的心,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不满,"赖清德下台"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此外,赖清德在两岸关系上采取的态度也令岛内民众非常不满,尽管他在明面上声称愿意与大陆进行交流合作,但暗地里小动作不断,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岛内约54%的受访者对他处理两岸关系的表现不满,并且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降低。如此下去,他距离真的下台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