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刚迎来些许缓和的迹象,美财长贝森特就又按捺不住了,再次显露出其惯有的强硬姿态和"作秀"本色。

贝森特在韩国出席APEC相关活动期间,接受了《金融时报》的采访,大谈美国的对华贸易策略,言语间满是洋洋得意。
当时特朗普已结束亚洲之行回国,贝森特则留在当地继续相关活动。贝森特先是声称美国已为"应对中国"制定了贸易标准,然后笃定的宣称其他国家都会跟风效仿。他的原话是:"美国已经设立了一个标准,如果世界其他国家不纷纷效仿的话,我反倒会觉得意外。"
他还特意提到,当前中国出口商品正流向欧盟、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等市场,而这些国家要么已经对中国商品加征了关税,要么正在计划这么做,仿佛想以此证明美国的"标准"已得到了认可。

除此之外,他也没忘两件事:一是重提芬太尼议题,将其当作美方关切的重要抓手;
二是极力"吹捧"特朗普的亚洲之行,称这次行程"巩固了美国的优势",还说特朗普通过达成多项协议,成功让美国变成了"资本和投资争相涌入的首选地",满是对特朗普的"恭维"。
看得出来,贝森特这一系列表态,不仅是在炫耀美国关税政策的"号召力",也试图将美国的单边贸易政策包装成"国际标准",暗示各国跟进是"理所当然",以此强化对华施压的阵营感。
不过,贝森特对美国优势的强调更像"自我造势",这番表态反而暴露了美国在对华博弈中寻求舆论支撑的迫切性。
但这还没完,贝森特在同一场采访中还大言不惭的表示,美方有十足的把握,能在未来两年内找到替代中国稀土资源的供应渠道。

他甚至直言,中方此前释放"可能停止出口稀土金属"的信号,是"犯了严重错误",并笃定地表示:
中国在稀土领域对美国的影响力撑不过12到24个月,美国很快就能搭建起独立的稀土替代供应链。
很大程度上,这一方面估计是想通过"两年期限"稳定美国国内对供应链安全的焦虑,尤其是缓解新能源、军工等依赖稀土产业的担忧。
另一方面,也是在向中方施压,暗示"稀土牌"对美国的威慑力有限。
可现实是,稀土产业链远没那么简单。从矿山开采到冶炼提纯,再到下游的应用加工,每个环节都涉及技术壁垒、产能积累、环保管控等多重难题。

而美国连稀土分离提纯的核心技术都得依赖外包,如今美西方各国挖出的稀土原矿,依旧得远渡重洋送到中国处理,毕竟全球九成以上的冶炼分离产能和成熟技术都在中国。
美国想要在短期内完全摆脱对中国的稀土依赖,绝非"口头逞强"就可以做到的。
但也不能忽视特朗普政府的动作,他们确实在拼命想打破这种依赖,尤其擅长拉着盟友一起布局。
这次特朗普亚洲之行,就和日本签了稀土合作协议,之前还跟澳大利亚敲定了相关合作,很显然,美方试图搭建"稀土联盟"。
故而,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要在稀土产业链的核心技术领域筑牢防线。

无论如何,美方现在还是想靠霸权话术"撑场面",即便中美已经达成共识,美方也几乎不会放弃通过施压和对付中国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