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发生后,袁主席对媒体称,当晚是带朋友到酒店就餐,因对房间安排不满,在酒精影响下与前台员工发生了口角。目前,他已道歉并检讨,与酒店方达成谅解。
如此说来,究竟是迫于网络舆论压力不得不低头,还是在酒醒后幡然悔悟,只有他自己清楚。而他所说的"酒精影响"论倒是值得辨析一番。
对于县作协主席的飞扬跋扈,不少人认为他本来就是这种秉性,酒精只不过助长了这种气焰。还有人认为有的干部很会伪装,关键时刻终不免原形毕露。其实,诛心之论不必有,"就事论事"更可靠。笔者认识不少担任一官半职的基层干部,他们给人的最深印象就是低调、内敛,在言行表现上极少有过分之处。那种一朝得意就"忘形"的当然有,可多数人还是能秉持基本的行政素养。
对某些干部来说,酒精真的会让人变成"魔鬼"。有的干部,一旦喝了酒就立马壮了胆,说话做事也变了味,甚至"飘"了起来。这并不是说酒精该为某些干部的失态负责,而是说,在酒精很容易成为一种"人格变形器"的情况下,从制度和机制上设立禁区、保持界限,是一种应有的治理。既然经不起"酒精考验",那就该远离酒精。
近年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推行,公务员禁酒令早已深入人心。在十堰,禁酒令前的"喝酒误事"和禁酒令后的风气好转,也曾为媒体所关注。从聚餐时间上而言,袁主席是在节假日里喝酒,没有违反当地的禁酒令。而理性地说,公务员也有接待亲朋好友的需要。但需要指出的是,酒场不仅容易造成多饮、醉酒的可能,还容易在吃吃喝喝、吹吹打打中迷失心性。显然,一些干部的"自觉"和"酒德"是靠不住的。
此类事件并不少见。今年1月,河南商丘一公职人员酒后在店铺门前随地小便,和店家发生冲突。2018年11月,湖北一局长酒后欲路边小便,被某餐馆保安阻止,随后到餐馆内吵闹,扰乱经营秩序。面对部分干部酒后失德现象,加码禁酒令的呼声也颇大。
2020年,甘肃省庆城县印发了《关于禁止公职人员饮酒的规定(试行)》的通知,明确规定公职人员不论是正常上班还是节假日值班、执勤或工作日八小时外一律禁止饮酒,引发不小的争议。实事求是地说,这种管理有过于严苛之嫌。对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状态并非不可过问,但要防止走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