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据香港《南华早报》16日报道,中国科学家将世界上最强大的无线通信协议送入太空,传输时延由毫秒级迈进微秒级。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上周宣布,火箭院北京航天万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航天星闪"无线通信模组搭载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航天星闪"是中国原生的新一代无线短距通信技术,它赋予智能终端新的连接方式。星闪对标传统的蓝牙、wifi、UWB,由国内企业主导标准制定和产业化推进,100%国产化,自主研发,协议可控。
与传统短距传输技术方案相比,该产品填补了国内航天领域自主可控无线通信技术的空白,结合航天应用场景需求,进一步增大了通信距离和可靠性,具有低时延、高吞吐、抗干扰等特性,在功耗、速度、覆盖范围、传输可靠性等方面全面领先。
其中,"低时延"特性让信息传输体验尽在"微秒之间"。航天星闪产品的传输时延是传统无线技术的三十分之一,同等时间提供30倍的交互信息,由毫秒级迈进微秒级。
"高吞吐"特性令传输效率"事半功倍"。通过航天星闪产品,设备间信息传输最高速率是传统无线技术的数倍,能耗只有之前的60%,传输效率提高,质量大幅提升。
"抗干扰"特性能帮助有用信号"突出重围"。在航天星闪产品的研制过程中,万源科技首次将"Polar码"等前沿技术应用于短距通信,抗干扰能力比传统无线技术有极大提升。
报道称,这项创新有望大幅减轻重型火箭的重量,降低发射成本。
万源公司的研发负责人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重型运载火箭搭载的电缆网的重量可达500千克,相当于三个玉兔号月球车的重量。用无线通信技术取代这些电缆可以节省空间,提升运载能力,并大大降低发射成本。
该技术最初由中国科技和电信专家组成的星闪联盟于2020年提出,是一种旨在取代蓝牙的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
星闪联盟的主要成员包括中国信通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移动、华为等。
万源公司的研发团队于2023年9月开始实施他们的项目,仅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通信范围的扩大和抗干扰能力的提高。
传统星闪技术的通信距离只有30米,在优化天线和频率设计后,通讯距离增加到了250米。
在宇宙极端环境中,如巨大的温差、电磁干扰等,传统的星闪通信模组的数据丢失率高达1.58%,而新版本将这一比率降至0.01%以下。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称,后续万源公司还将继续梳理需求,聚焦提升产品核心功能不断创新,让星闪技术落地在更多航天场景,不断推动航天领域短距无线通信技术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