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几天,我们又迎来了好消息,确实非常振奋人心。至少有3件事值得注意。
第一件事,蒙古国给中国送大礼。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18日报道,蒙古国准备在2025年大幅度增加对中国的煤炭出口,幅度约为五分之一。蒙古国还寻求扩大与中国的能源合作。
在这之前,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曾访问中国,两国达成了一项跨境铁路连接协议,这标志着两国在互联互通领域的合作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蒙古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支柱就是出口煤炭等资源。恰好的是,中国能为蒙古国提供庞大的市场,在能源领域深化合作符合两国的利益。报道称,蒙古国的目标之一,是将出口至中国的煤炭提升至1.65亿吨,几乎是2024年出口量的两倍。
当然,蒙古国还有另一个重要目标,那就是从中俄的能源合作中获得利益。据俄新社报道,就"西伯利亚2号"天然气管道问题,蒙古国准备与中俄展开谈判,如果能达成协议,蒙古国准备继续推进该计划。
如果"西伯利亚2号"顺利完工且投入使用,并从蒙古国路过,蒙古国就能获得很多利益。该管道的年输送能力,据称能达到500亿立方米。很显然,随着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都有意"让俄罗斯通过哈国对中国出口天然气",蒙古国逐渐有些坐不住了。
实际上,蒙古国应该非常清楚,与中国保持友好合作属于互利共赢。因为缺乏海港的原因,蒙古国要想将煤炭等矿产出口至美欧,实际上并不容易。别的且不说,光是居高不下的成本,就足以让美欧退缩了。
放眼全球,能像中国这样为蒙古国提供广阔市场的经济体,可以说是屈指可数,更别说两国还是邻居了。
第二件事,德国再次对中国释放友好信号。德国外长贝尔伯克表示,德方高度重视德中在各领域的交往合作,德国愿意同中方扩大利益契合点,成为彼此可靠的伙伴。
德国的态度很明确:德国反对贸易战、关税战,愿意与中方一起维护多边主义与自由贸易。
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德方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愿意深化双多边战略合作。
实际上,从施罗德时代到默克尔时代,德国与中国都保持着务实的合作,默克尔曾多次称赞中国。
德国《明镜》还写了一篇《欧洲人对中国的崛起深信不疑》的文章。德国媒体透露,大部分欧洲民众认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将在接下来几十年增强,对欧洲而言,中国是一个必要的伙伴。
在特朗普扬言要对欧盟加征关税的情况下,德国与欧盟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中国身上,没什么值得奇怪的。从特朗普执掌白宫至今,担心美国针对欧盟的冯德莱恩,曾多次对中国释放友好信号,以及强硬喊话美国。
随着时间推移,冯德莱恩似乎看清了现实,那就是中欧之间的大部分贸易是互利的,欧盟离不开中国,中国也需要欧盟,中欧可以扩大贸易合作。
当然,冯德莱恩之所以会转变态度,肯定与特朗普威胁欧盟密不可分。但不管怎样,欧盟的明眼人都清楚,无论世界局势如何变化,与中国合作都是明智之举。
一方面,中国是勇于担当、热爱和平的世界大国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直都在用实际行动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另一方面,与中国合作有助于为欧盟带去繁荣,也有利于维护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我们期待中欧关系走上新的台阶,也乐见中欧在各大领域深化合作。
第三件事,印媒称赞中国。印度《国民先驱报》认为,过去十年,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高铁、商用飞机、船舶等许多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很多行业都获得了"全球领先"地位,这引起了美国及其盟友的不适。在高铁与无人机等领域,中国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印媒认为,在美国看来,美国应该在所有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35年前,印度与中国基本上还在同一水平,但是现在,中国的经济规模已是印度的6倍。
印媒的表态,不由得让人想到了一件事:我们的"六代机"才刚现身,美国就坐不住了。
当时,美国选择了宣布B-21轰炸机为六代机,这件事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
由此可见,印媒对美国的讽刺不是没有道理的。很多时候,美国确实输不起。对待"六代机"如此,对待大放异彩的DeepSeek也不例外。
这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在为取得的新成就高兴之际,我们还需要保持清醒。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居安思危、正视自己的短板与不足,以及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经济、科技与经济实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迎接各类挑战。
很多时候,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才能真正地威慑不怀好意的宵小之辈与拒敌于国门之外,才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且继续砥砺前行吧,相信在前方等待我们的,一定是更加辽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