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没想到,昔日万人朝拜的少林寺,如今成了"资本嘴脸"的代表。
释永信落马,释小龙王宝强集体沉默,连李连杰十几年前那句"少林寺没几个真和尚、也没什么武功"都成了神预言。
红了就不认师门?假的是真和尚,武的是真功夫?电影里的少林寺到底和现实有多大差距?外人不知道的是,这场围绕"少林"二字的神话,早在三十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1982年春,嵩山脚下。李连杰跟着剧组第一次踏进少林寺,眼前杂草半人高,庙门破旧,十几个老和尚靠几十亩田过活。
没有什么武僧,没有什么绝学,更没有电影里那种飞檐走壁。拍摄现场,很多重要场景都是搭棚、粉刷、临时布置。
李连杰回忆:"那时寺里没几个真会武功的僧人,寺门也是剧组翻新的。"
电影上映时,一毛钱一张票,16亿人次观影,少林寺一夜成了国民信仰。无数孩子做梦都想进山学艺,家长们排队送娃上少林。
那个时候他没有预料到,这场"武林神话",其实是一场艺术加工。
16岁进寺,34岁当上方丈,带领少林寺从穷困潦倒到全球开花。招商引资、打造武僧团、注册商标、海外分寺、招生收徒。
有人说是宗教复兴,有人说是佛门败坏,还有人说他是"穿袈裟的CEO"。最彻底的商业化,最炫目的包装,最庞大的利益链。
释永信慧眼识珠,首批弟子里,释小龙两岁入寺,被他当作"活招牌"推向演艺圈。《旋风小子》《少林小子》一夜爆红,成了少林寺最响亮的广告。
王宝强呢?8岁进山,练了六年武,每天凌晨扎马步,挑水砍柴干农活。有人说他吃苦耐劳,有人说他悟性极高,还有人说他不过是"被包装出来的功夫童星"。
有人说,李连杰是吃了少林寺的红利,红了反咬一口;有人说,释小龙王宝强红了就不认师门;还有人说,寺庙成了资本游戏,明星成了工具人。
可真相是什么?李连杰在央视直言:"少林寺里真正的出家人没几个,武功也都不真。"主持人一脸尴尬,网友群起而攻之。
十几年后释永信被查,才发现那句"扎心"的话其实是实话。释小龙成名后,媒体问他师承,他只淡淡一句"师父曾经给过重要教育",再无半句感恩。
王宝强更干脆,"当时年纪小,也不知道那是干啥的。"从"少林弟子"变成"娱乐明星",从"活招牌"变成"讳莫如深"。
不是他们"忘本",不是他们无情,而是这个师门早已变味。师父看重的是名气,弟子看重的是出路。名利场上,谁也不敢轻易认下这段关系。
释永信被查,少林寺香火不再鼎盛。电影里的少林寺,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幻梦;现实中的少林寺,是一盘精密计算的生意。
释小龙王宝强沉默,不是无情,而是清醒。他们没有主动切割,也没有主动感恩,更没有站出来力挺。
有人说他们凉薄,有人说他们明智,还有人说这就是时代的无奈。那个时候他们还是孩子,现在他们是成年人。那个时候他们信的是师父,现在他们信的是自己。
神话终有落幕,商业可以再造,信仰却难以重来。李连杰一句话,戳破了假象,也留下了思考。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万人朝拜时保持清醒,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揭开光环下的真相。少林寺的故事还会继续,但那些出走的人,是否还能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