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灿烂的古文明,都是人口大国,都有广阔的土地;
都曾在近代受到西方国家侵略,又几乎同一时间走入新时代。
中印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为何印度不能成为大国?
其实印度的大国梦自独立起便一直存在,萦绕在心头久久无法散去。
就连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都撂下"狠话"。
"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做二流角色的,要么做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
为实现印度的远大抱负,印度不惜在60年内两次豪赌,妄图"飞升"。
然而却次次以失败告终赌输了国运,反而成全了中国。
印度两次迷之自信赌上国运,底气何来?为啥说是成全了中国了呢?
莫迪的批判
"如果不是尼赫鲁当初的失败,印度今天根本不会屈居人下!"
2月份,莫迪对前辈尼赫鲁那是不吐不快,在公开演讲中严厉批评他的"理想主义外交"。
莫迪甚至认为印度那时的惨败,对印度发展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那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莫迪如此怒不可遏呢?
二战结束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成为开国总理,大有把印度扶上大国的气势。
在中印边境问题上,他寸步不让,企图让中国承认麦克马洪线。
然而周总理一句话,却让尼赫鲁哑口无言。
"麦克马洪是谁?"
麦克马洪是谁,那是殖民印度的英国人,麦克马洪线也是他擅自划定的非凡线。
印度都独立了还拿殖民者的非法条约说事,这不是打脸吗?
尼赫鲁自知理亏,没脸接下去谈此事,但却一直"贼心不死"。
他迟迟不肯推进中印边境问题的解决,还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
"不谈判是我的立场,但我不会拒绝你们和我谈判的权利。"
这高高在上的姿态,不知道的还以为印度是世界第一呢。
不过印度当时是"南亚小霸主",和美苏关系都不错;
他们自认为只屈居于美苏之下,是世界第三,确实有些狂妄的资本。
尼赫鲁政府的小动作多了起来,屡次在中印边境挑事。
他在边境建立哨所,一步步往里靠近。
士可忍孰不可忍,在中方多次劝解警告无效后,两国1962年冲突开始。
这一打,印度直接现出"原形"。
他们王牌部队第七旅,此前被认为起码能挺一个多月。
没想到一到战场,一天就被歼灭得差不多了。
王牌部队尚且如此,更别提其他人了。
英国战地记者这样描述印军的撤退。
"除了东非角马迁徙外,我从未见过任何哺乳动物像他们这样成群结队地跑这么快。"
印度差点打成首都保卫战,这场战争一个月便结束了。
印度此次失利,国际影响力大大受损,尼赫鲁的很多政策也间接失败。
而中国则如预测说的那样,"这一战赢了,起码保中国30年"。
中国气势如虹,没人敢轻视,争取到了繁荣稳定的发展环境,外资也纷至沓来。
其实尼赫鲁确实算是豪赌,毕竟一开始的时候身边将军都在劝他不要轻举妄动。
他这一赌,不知道抵押了多少国运。
然而尼赫鲁虽然输给了大国,但"料理"巴基斯坦还是轻松地。
他万万没想到,60年后莫迪竟会因为巴基斯坦再丢国运。
莫迪的溃败
莫迪痛批尼赫鲁的失败,但好歹尼赫鲁是扛了大国一个月。
而莫迪,却是在巴基斯坦那里都过不了两招。
美国副总统万斯到访印度后不久,印度和巴基斯坦便因克什米尔问题爆发冲突。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巴印冲突背后,有一双隐形的大手在操纵一切。
深层目的,恐怕是盯上了中巴经济走廊,企图给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造成困扰。
这既符合印度的利益,也符合美国的诉求。
莫迪政府为了印度的长远发展,为了成全老大哥的体面,再次赌上国运。
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可以说是相当惨烈。
5月7日凌晨全面爆发,5月10日就宣布停火了。
前辈一个月守卫首都,后辈三天败给小弟。
连带着法国、俄罗斯的装备都丢脸。
一时之间,真分不清莫迪和尼赫鲁有什么差别。
但可以确定的是,印度的国际声望再次下跌。
原本资本看好印度的投资环境,如此一来预期也会大大降低。
反观中国,却稳坐"钓鱼台"。
国际国内信心大涨,全在佩服中国的强大。
最近中美谈判出奇地顺利,特朗普迅速松口。
巴西总统也准备携带庞大的代表团访华,签订多项协议。
印度虽有自诩大国的资本,但却没有认清大小王,盲目豪赌。
两次失败,两次成全他人,赌没国运,印度何时能崛起?
结语
空有大国梦,没有大国命,印度用了60年都没反应过来失败原因,还重蹈覆辙。
古语有云"攘内安外",而印度却是不攘内,反扰外。
自以为是的话,失败也是必然的。